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淮北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5-06-04来源:淮北市统计局 点击:
2014年,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紧紧围绕“精致淮北”建设主线,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九个一工程”为抓手,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不利形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突出抓主抓重,全面深化改革,全市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城乡建设统筹推进,民生保障坚实有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继续改善。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74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1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497.8亿元,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189.6亿元,增长8%。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8.0:66.6:25.4,与上年相比,一产比重下降0.1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提高0.7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34758元,比上年增加1762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5658美元。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3%,构成居民消费的八大类商品价格“五涨二降一平”,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9%,衣着类上涨0.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3.8%,居住类上涨1.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持平,烟酒类下降3.6%,交通和通信类下降0.5%。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8.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5.4%,其中燃料动力类价格下降14.9%。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4.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06%。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14.9万人,比上年增加0.8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38.7万人,比上年减少0.1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39.1万人,比上年减少0.2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37.1万人,比上年增加1.1万人。
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50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全市704家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9.1%;民营固定资产投资637.8亿元,增长50.5%;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10669户,新增从业人员24380人;新增私营企业3222家,新增注册资金126.3亿元。年末全市实有个体工商户76771户,从业人员25.6万人;实有私营企业12356家,注册资本489.5亿元。
二、农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8%。其中,农业总产值57.4亿元,增长3.9%;林业总产值3.3亿元,下降1.8%;牧业总产值33.2亿元,增长6.6%;渔业总产值4.4亿元,增长0.7%;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2.8亿元,增长17.3%。
全年粮食播种总面积358.3万亩,粮食产量连续十一年获得丰收,总产量达到125万吨,增长4.1%;其中夏粮92.6万吨,增长4.5%,秋粮32.4万吨,增长3%。油料产量4505吨,下降1.4%,棉花产量1002吨,下降33.9%,水果产量12.3万吨,增长36.6%,蔬菜产量48.5万吨,下降3.5%。全年新增造林面积4356公顷,完成森林长廊示范段建设66.7公里,新建完善农田林网6667公顷,新育苗395公顷;年末林木蓄积量28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0.4%。全年出栏肉猪68.2万头,增长3.7%;出栏家禽1678.5万只,增长2.9%;出栏羊43.5万只,下降2.9%;年末猪存栏43万头,增长4.6%;家禽存栏1009.4万只,增长1.5%;牛存栏14086头,增长1.5%;羊存栏27.8万只,增长3.2%。全年肉类总产量9.1万吨,增长3.3%;禽蛋产量5.4万吨,增长2.6%;奶类总产量2.2万吨,增长93.3%。水产品产量28400吨,增长0.6%。
年末全市农用机械总动力276.2万千瓦,增长2.9%,其中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总动力10.7万千瓦,排灌机械总动力10.2万千瓦。年末农用拖拉机12万台,农用运输车1.7万辆。全年完成机耕作业面积18.0万公顷,机播面积28.2万公顷,机收面积25.3万公顷。农村用电量25232万千瓦时,农用化肥(折纯)使用量100726吨,地膜覆盖面积3537公顷。全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万亩;新增高效规模化种养基地55个。年末家庭农场861家,农民合作社1164家。全市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1家;新认证绿色食品2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3个、产品2个。
加快推进美好乡村建设,首批13个重点中心村全面建成,统筹推进第二批11个重点中心村规划建设。深入开展“三线三边”治理,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濉溪县获评全省美好乡村建设先进县,烈山区入选全国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榴园成为全省宜居村庄示范村。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60.4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工业占GDP的比重达到61.6%,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73%,拉动全市GDP增长7个百分点。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0家,总数达到739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2%。36个行业中33个行业实现增长,其中煤炭行业增长0.3%,电力行业增长30.3%,炼焦行业增长0.8%;机械制造、食品、纺织服装和建材业分别增长21.2%、12.8%、17.7%和15.9%。非煤工业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4%,比上年提高6.4个百分点;增长17.7%,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0.9%,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0.2个百分点。全市163家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404.7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的22.1%,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56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119亿元,增长18%。
在重点统计的61种工业产品中,有42种产量实现增长。其中,洗煤产量3475.3万吨,增长1.1%;发电量160.6亿千瓦时,增长60.8%;服装5716.6万件,增长18.8%。原煤产量5203.1万吨,下降2.9%;白酒34885千升,下降3%;水泥825.8万吨,下降13%;纱6.2万吨,布10894.1万米,分别下降3.7%和3.9%。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85.3亿元,比上年增长5.8%;实现利税111.8亿元,下降14.9%,其中利润40亿元,下降32.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15.8%,比上年下降19.3个百分点;产品产销率98.12%,比上年下降0.87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资质内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49家,从业人员32013人;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5.5亿元,下降13.9%;实现工程结算收入67.1亿元,下降13.9%,竣工产值28.7亿元,下降50.2%;建筑业劳动生产率20.5万元/人。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01.2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141.2万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