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黄冈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5-03-26来源:黄冈市统计局 点击:
六、对外经济
外贸进出口总额61184万美元,增长14.2%。其中,出口53412万美元,增长18.3%;进口7772万美元,下降7.8%。新批外资企业15家,比上年多批10家。合同外资金额21604万美元,增长77.6%。实际利用外资8690万美元,增长28.8%。
七、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和旅游
交通运输邮电业增加值31.49亿元,增长8.8%。公路总里程2.67万公里,桥梁3975座。行政村通畅率100%,行政村通客车率88.5%。货运量10147万吨,货物周转量308.6亿吨公里,客运量9593万人,旅客周转量48.3亿人公里。
邮电业务总量31.45亿元,其中邮政4.52亿元,电信26.93亿元。全市邮政营业网点150处,快递网点450处,信筒(箱)408个。函件92.4万件,快递743.17万件,报刊期发数53.26万份,累计7073.71万份。邮政邮路总长度3504公里,农村投递路线总长度30043公里。
接待游客18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42亿元。创建旅游强县1个、旅游名村4个,AAAA级景区达到14家,AAA级景区发展到19家,A级景区总数达到42家,星级宾馆(饭店)37家,其中四星级6家、三星级22家。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口径财政收入237.57亿元,增长25.4%。其中,上划中央收入42.07亿元,增长11.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6.04亿元,增长20.1%;税收收入达到64.70亿元,同比增加11.69亿元,增长22.0%。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67.4%,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财政支出458.36亿元,增长17.3%。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45.41亿元,增长14.8%。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3.42亿元,增长30.9%;教育支出74.65亿元,增长23.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2.59亿元,增长10.2%;医疗卫生支出35.12亿元,增长18.2%;节能环保支出7.82亿元,增长7.9%;农林水利事务支出48.44亿元,增长5.0%。
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1995.95亿元,各项贷款811.33亿元。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994.05亿元,增长15.97%,当年新增274.62亿元,同比减少11.95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811.1亿元,增长23.98%;当年新增贷款156.89亿元,同比多增56.49亿元。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帐面盈利28.51亿元,比上年多盈利6.38亿元,增长28.83%。
全市商业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54.88亿元,增长21.75%;各项赔付和给付支出22.38亿元,增长39.71%。
大别山金融工程成效显着,2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上线,实现了零突破;新增42家企业“四板”挂牌,在武汉股权托管中心全省8个县域板块中黄冈占5个,为经济发展增添了新活力。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幼儿园884所,在园幼儿18.82万人;小学714所,在校学生39.64万人;普通中学304所,在校学生29.31万人;中等专业学校29所,在校学生5.01万人;大学(含成人高校)4所,在校(含在籍)大学生5.77万人。建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200所,全市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到100%,义务教育巩固率96.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9.71%。
全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9家。建立校企合作研发平台40家,其中:建立了1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4家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建立了11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8家省级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企业。与武大、华科等20所重点高校、科研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了三批实习实训活动,吸引52所高校的1.7万多名学生报名。全市科技特派员总数达到877人,新建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118个,创办企业91家,建立经济合作组织111家。引进、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239项,新品种217个。创办合作社或各类专业技术协会49个,市级科技开发推广机构5个,县级科技开发推广机构12个。有15个示范基地和15个示范企业入选全省100家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和100家示范企业。培训农民技术骨干16.96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1.91万多份。2014年全市申请专利2463件,授权专利913件。挂牌成立了武汉留学生创业园黄冈分园,已引进“千人计划”专家2名,“百人计划”专家1名。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市建有文化馆11个,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群艺馆1个,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0.6万平方米;公共图书馆12个,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藏书总数为198万册,文博单位22个,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文物藏品总计14万件。电影发行放映公司4家,城关电影院14家;县级以上新华书店11个。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工程”和“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进展顺利,数字电视实现整体转换。广播覆盖率98.27%,电视覆盖率98.38%。文化惠民工程进展顺利,已建成标准农家书屋4388个,乡镇文化站124个。
卫生体系建设卓有成效。全市共有卫生医疗机构4279个(包括私营和个体),其中村卫生室3590个;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30827张;拥有医生数11740人。全市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4.93张,每千人拥有医生1.88人。
竞技体育成绩斐然。全市共派出967名运动员参加湖北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其中青少年类702人,参加了田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射击、武术、摔跤、柔道、游泳、跳水、体操、跆拳道、船艇、举重等14项比赛,共获得奖牌76枚,其中金牌48枚、银牌15枚,铜牌13枚;全民健身成人类265人,参加了职工、农民、公安干警、少数民族、高等院校等五大组别28项比赛,共获奖牌43枚,其中金牌11枚、银牌15枚,铜牌17枚。
十一、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总人口741.43万人。常住人口626.25万人,比上年增加1.0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04‰,出生率为12.20‰,死亡率为6.16‰。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74元,增长10.8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29元,增长9.9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88元,增长11.9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6.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8.3%。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7.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4.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平方米。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1万人,培训劳动力4.2万人次,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93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25万人,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96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1%,比去年下降0.89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