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苏州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4-09-29来源:苏州市统计局 点击:
2013年,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建设“三区三城”总目标,抢抓建设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的发展机遇,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主线,努力克服和缓解国际经济深度调整、国外需求缓慢复苏、国内产能过剩、结构性矛盾突出所带来的经济缓行压力,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稳中提质”的工作导向,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更加注重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民生福祉和社会建设。全市经济运行平稳,转型升级成效进一步显现。
一、综合经济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015.7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4.5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6849.6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5951.6亿元,增长12.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12.32万元,按年平均汇率计算近2万美元。
全年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31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各项税收收入1138.3亿元,增长11.2%;税收收入占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85.5%。全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212.7亿元,比上年增长8.9%,其中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673.1亿元,增长13.8%,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55.8%。
经济结构提档升级。服务经济发展提速。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951.6亿元,增长12.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7%,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制造业领域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3806.6亿元,比上年增长6.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5.4%,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其中新材料、新型平板显示、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分别达到3878.6亿元、2761.1亿元和2835.5亿元。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以及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增长高于新兴产业产值平均增速,分别增长11.4%、10.1%、10.2%和12.6%。
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全年新登记注册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11.87万户。年末私营个体登记注册户数70.54万户,其中私营企业25.57万户、个体工商户44.97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9.4%、11.4%和8.4%。年末私营个体注册资金9954.2亿元,比上年增长14.2%。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54.4%,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32.9%,民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45%。
二、农业和农村建设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9.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7%。全年粮食总产量113.12万吨,比上年下降2.9%,其中夏粮总产量36.50万吨,下降0.6%;秋粮总产量76.62万吨,下降3.9%。
全市新增高标准农田6.2千公顷,累计105.58千公顷,高标准农田比重达到65%。新增设施农(渔)业面积4.1千公顷,累计45.35千公顷。年末全市建成万亩以上现代农业园区26个、千亩以上80个,现代农业园区总面积54.3千公顷。优质水稻、特色水产、高效园艺、生态林地“四个百万亩”全部落地上图。全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85只,累计达到1807只。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7%。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连续三年位居全省首位。
城乡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全市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累计4168家。农村集体资产超过1350亿元,村均集体收入超过65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5%和11.7%。全市92%的农村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91%的承包耕地实现规模经营,52.2%的农民实现集中居住。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工业经济努力克服整体经济增长放缓、市场供需结构调整、生产经营难度加大等不利影响,稳增长和调结构相结合,扩内需和稳外需相结合,全年工业生产保持平稳运行。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35685.2亿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392.9亿元,比上年增长4.1%。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产值145亿元,增长3.4%;民营工业产值10013.6亿元,增长7.6%;外商及港澳台资工业产值19679.5亿元,增长2.7%。全市36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8个行业的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列统的189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96种产品产量比上年增长,占列统产品数的50.8%。
电子、钢铁、电气、化工、纺织、通用设备制造六大支柱行业实现产值20502.6亿元,比上年增长3.7%。全市百强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2853.9亿元,比上年增长5%。工业产销衔接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8.7%。产品内外销比例调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内销产值增长10%,内销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6.8%提升至60.2%。
企业效益平稳恢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878.6亿元,增长8.2%;其中利润1306.0亿元,增长8.7%。亏损企业亏损额194.0亿元,下降12%。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12.6%,比上年提高7.4个百分点。
建筑业平稳较快发展。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020.1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建筑、安装工程产值1995.9亿元,增长15.5%。竣工产值1565.3亿元,增长12.9%,竣工率达77.5%。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2164.4万平方米,增长10.5%,其中新开工面积5050.5万平方米,增长10.4%。年末拥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建筑企业1460家,实现利税147.4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31.4万元/人,比上年提高7.2%。建筑业企业在外省完成建筑业产值356.2亿元,比上年增长18.7%。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提质。全市围绕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切实引导有效投入,提升产业素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01.9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国有经济投资1517.2亿元,增长24.5%;私营个体投资1775.9亿元,增长10.4%;外商投资1222.2亿元,增长12.3%。第一产业完成投资6.7亿元,下降32.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433.8亿元,增长11.4%,其中工业投资2431.3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561.4亿元,增长15.9%,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59.3%,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市新兴产业在建项目完成投资1346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工业技改投资1580.1亿元,增长4.6%,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65%。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全年新开工项目539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529个,完成投资2751.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4%、8.4%和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