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吉安市永丰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3-07-15来源:吉安市永丰县统计局 点击:
2011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各项决策部署,积极应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大力实施“主攻项目、决战两区,做大总量、加快集聚”战略,加快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全县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升,转方式调结构取得积极成效,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县域经济总量持续扩张。初步核算,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77677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3.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0231万元,增长6.5%;第二产业397036万元,增长15.4%;第三产业229703万元,增长13.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0.65:49.18:30.17调整为19.34:51.10:19.56,人均生产总值17224元,增长17.6%。 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实现22.97亿元,可比增长13.5%,增速超过GDP增速0.5个百分点。服务业拉动经济增长3.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26.4%。 物价总水平上涨明显。2011年,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全市数据)为104.7%。其中食品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烟酒类、衣着类、居住类分别上涨11.8%、1.6%、2.4%、1.0%、4.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交通和通信类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分别下降0.8%、1.1%和2.3%。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6.8%,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4.6%。 劳动力就业形势稳定。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促进城乡群众就业创业,就业渠道不断扩大,全县新增城镇就业人数0.8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9%,低于3.5%的控制目标。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4万人,完成省内工业园定向培训0.43万人,完成个人创业小额担保贷款3319万元,完成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贷款824万元。覆盖全县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健全完善,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得到有效解决,就业形势稳定。全县年末在岗职工1.99万人,增长47.5%。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县域综合实力不够强,经济结构不够优化,工业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还不够高;对外开放水平还较低;城乡发展不协调,区域发展不平衡;改善民生任务繁重,社会保障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生产全面增长。2011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4%。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02亿元,可比增长6.5%。其中,种植业实现增加值7.82亿元,增长6.1%;林业2.78亿元,增长6.7%;牧业2.6亿元,增长10.2%;渔业1.61亿元,增长13.6%;农林牧渔服务业0.21亿元,增长14.2%。 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着。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1.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8万亩;蔬菜、油茶、白茶和双孢蘑菇种植面积分别达23万亩、48.5万亩、6700亩和70万平方米;新增农业部认定的灵华山、金庐陵、春晖白茶等3个有机食品认证标志;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4家,达到198家,带动农户3.8万户。 主要农业品产量平稳增长。粮食总产量34.51万吨,增长6.8%;油料产量0.49万吨,增长4.6%;蔬菜产量22.06万吨,增长7.5%;水果产量0.47万吨,增长12.1%;肉类总产量2.99万吨,增长34.0%;生猪出栏23.77万头,增长20.0%;家禽出栏393.17万羽,增长75.0%;水产品产量1.34万吨,增长5.2%。 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就。2011年,继续加大对三农投入,财政支出中农林水事务支出3.17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全县建成了82个新农村点。完成了全国第一批小农水建设重点县项目,荣获全省第二名;实施了16座小(1)型水库和12座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1.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8万亩。完成了瑶田千吨集中供水和沿陂、麻洲管网延伸工程,近3万农民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完成农村危房改造9万平方米。整治土地1.2万亩,新增高标准农田1.2万亩、耕地3021亩。改造农村公路230公里,完成了永龙线县城至柴坑段12.8公里油路面改造、永吉线8公里水泥路面改造。100%的村通汽车和电话。 三、工业和建筑业 新型工业化有效推进。2011年,全县全部工业增加值35.01亿元,可比增长16.9%,所占GDP比重为45.06%,比上年提高2.26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7.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6.7%。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30亿元,达30.15亿元,可比增长22.59%。共42家企业产值超亿元,其中超5亿元有5家。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增长21.75%;重工业增长23.16%。从注册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长11.82%、股份制企业增长22.62%、三资企业增长22.81%。 四大支柱产业聚集度进一步提高。坚持以产业集聚为方向,以做大总量为目标,做强骨干企业,做大四大支出产业。四大支出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1.8亿元,上交税收2.5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0.1%和83.8%。一是碳酸钙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亿元,上交税收5248万元,分别增长79.7%和200.6%;二是有色金属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8亿元,上交税收1.7亿元;三是医药化工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亿元,上交税收2316万元,分别增长61.5%和18.5%;四是绿色食品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亿元,上交税收1774万元,分别增长41.7%和24.6%,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家,新增省级1家、市级3家。 主要产品产量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饮料酒1.28万吨,增长37.6%,机制纸及纸板34.68万吨,增长80.9%,水泥60.42万吨,增长292.6%,中成药0.98万吨,减少1.9%,轻质碳酸钙19.54万吨,增长6.6%。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2011年,全县6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1.25亿元,增长48.69%;实现利税17.18亿元,增长52.46%;实现利润总额11.25亿元,增长49.44%。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464.93%,比上年提高41.15个百分点。 建筑业持续稳定发展。2011年,全县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7亿元,可比增长4.9%。资质以上建筑企业6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1.1亿元,增长0.4%,全员劳动生产率24.2万元,增长0.3%,实现利润总额1.5亿元,增长7.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增长。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自2011年起,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起点由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完成69.06亿元,比上年增长39.8%。从投资项目建设性质看,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投资完成6.31亿元,增长154.2%,新建项目投资36.9亿元,增长4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