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苏州市张家港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3-05-29来源:苏州市张家港市统计局 点击:
2011年,全市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弘扬张家港精神,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和深度影响,一以贯之推进主导产业、城市功能、人文素质“三大升级”,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胜利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运行 经济实现平稳增长。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60.28亿元,现价增长16%,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6%。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达20.52万元,按现行汇率折3.26万美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则为2.36万美元。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进一步巩固。全年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25.03亿元,可比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1098.01亿元,增长8.5%;第三产业增加值737.24亿元,增长16.8%。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35%、59.02%和39.63%,二、三产业比重达98.65%。全年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413.04亿元,增长22.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42.32亿元,增长22.6%。全口径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2.2%、7.7%。 农林牧渔业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产量喜获丰收,全年粮食产量28.28万吨,增长0.7%。油料总产量4719吨,减少16.6%;棉花总产量72吨,减少41.5%。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80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3.50亿元,林业产值5.42亿元,牧业产值4.70亿元,渔业产值4.82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6.36亿元。 工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057.20亿元,可比增长8.4%。完成工业总产值5455.50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完成工业产品销售收入5488.48亿元,增长18.0%;完成工业利税301.94亿元,工业利润206.01亿元。工业产销率达到98.8%;工业用电量243.12亿千瓦时,增长9.1%。冶金、纺织、机电、化工、粮油食品和建材为我市的主要行业,六大行业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占的比重为94.1%,其中冶金占45.9%、纺织占18.8%、机电占12.7%、化工占9.6%、粮油食品占5.4%、建材占1.7%。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综合指数达266.61%,高于苏州全市平均水平50.65个百分点。全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工业企业有348家,其中超1000亿元的有1家,超200亿元的有2家,超100亿元的有3家,超50亿元的有3家,超20亿元的有17家,超10亿元的有26家。百家骨干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620.17亿元,增长26.3%;利税197.03亿元。沙钢集团连续三年入围世界500强,位次前移49位,列第366位。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食用植物油94.76万吨,比上年减少0.3%;黄酒5.32万千升,增长5.2%;布19869万米,减少14.4%;服装12186万件,增长1.1%;纯碱62.85万吨,增长4.1%;化学农药6640吨,增长61.4%;水泥265.60万吨,减少7.8%;玻璃3273.52万重箱,增长7.7%;成品钢材3084.49万吨,增长6.6%;铜材4.70万吨,增长2.5%。 建筑业 建筑业保持稳步增长。全市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128家,比上年增加10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29.61亿元,增长35.4%。建筑施工企业全年房屋施工面积1402万平方米,增长33.9%。竣工面积600万平方米,增长33.7%。 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网络不断完善。沪通铁路(张家港段)完成勘测和初步设计,苏虞张快速通道(张家港段)主线基层全部完成,疏港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在重大调整中顺利推进,复线船闸节点问题顺利解决。完成12项市政道路新建、改造工程。全市公交营运汽车达632辆,公共汽车客运总量5504万人次。机动车辆较快增长,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年末全市拥有机动车29.45万辆,其中汽车17.10万辆,比上年增长21.3%,全年新增私牌汽车2.64万辆,比上年增长34.0%,年底全市私牌汽车保有量达14.01万辆。口岸发展继续领先。张家港口岸完成货物吞吐量2.21亿吨,集装箱运量130.7万标箱,分别增长10.2%和16.3%。完成海关税收236.69亿元,增长39.2%。 邮电通信业 邮电通信业发展平稳。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收入11504万元,电信业务总收入58565万元。电信固定电话用户38.51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8.93万户,农村电话用户14.37万户。电信互联网用户达20.92万户,其中宽带用户达20.87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61万户,比上年增长15.0%。 国内贸易业 城乡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6.46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其中城镇271.66亿元,农村44.80亿元。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批发和零售业276.35亿元,住宿业和餐饮业40.11亿元。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分类中,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金银珠宝类、家俱类、汽车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同比分别增长68.6%、45.1%、41.3%、35.6%、30.0%。全年商品市场实现成交额2106.05亿元,增长22.3%,其中生产资料市场为1990.41亿元,增长23.3%。其中,冶金物流中心钢铁市场、保税区化工品原料市场、保税区纺织原料市场成交额分别达到1336.06亿元、360.45亿元和213.43亿元。 金融保险业 金融保险业健康运行。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928.46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1519.01亿元,分别增长15.6%和12.3%。存款中,居民储蓄余额669.33亿元,增长11.3%。贷款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120.08亿元,增长15.3%。全年保费收入24.51亿元,增长1.5%,其中财产险9.16亿元,增长9.4%;人寿险15.36亿元,减少2.8%。年末银行业机构总数达到19家,财务公司、创投(风投)、小贷、担保等投融资机构41家。年末全市证券开户数16.12万户,增长7.6%,全年股票成交金额1193.40亿元,减少26.6%。 房地产业 房地产市场平稳过度。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74.95亿元,增长31.5%。商品房施工面积518.2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34.98万平方米。全年销售商品房面积71.57万平方米。其中现房销售面积9.86万平方米;期房销售面积61.71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额68.38亿元,其中现房销售额10.45亿元、期房销售额57.93亿元。 二、改革开放 体制改革 城乡一体改革推进加快。全年新开工安置房597万平方米、竣工226万平方米,安置动迁户8495户,过渡期超两年的2647户动迁户得到安置。建设临时过渡房4534套,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基本得到妥善安排。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32万亩,新建标准化农田3.3万亩。“万顷良田工程”有序推进,首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获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村“三大合作”改革全面推进,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占比达85%,新增以村为经营主体或控股的土地股份合作社7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6家,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