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苏州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3-04-17来源:苏州市统计局 点击: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预计全市文化产业营业收入2600亿元。年末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7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个、市级基地28个。 文化保护和传承加强。全市累计6个项目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9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9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大运河苏州段成功列入中国大运河首批申遗名单,昆曲遗产保护、传承、弘扬工程顺利通过国家级文化创新工程验收。 卫生事业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全市有各类卫生机构299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51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3个,妇幼保健机构7个。年末卫生机构拥有床位4.61万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72万人,其中医生2.32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7.2%、12.4%和18.8%。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100%。建成国家级示范卫生服务中心2个,镇村卫生机构均达到省定建设标准。 体育事业 全民健身活动长效化,竞技体育取得丰硕成果。成功举办市第13届体育运动会。苏州健儿在伦敦奥运会上勇夺2枚金牌、1枚银牌。新增4名世界冠军,苏州世界冠军总数达23人。全年共承办省级以上体育竞赛68项次,其中国际、洲际比赛23项次,全国比赛40项次,省级比赛5项,办赛数量在全省各市保持领先。体育设施进一步完善。市区新建、更新全民健身路径169条。体育彩票销售创新高,实现总销量34.65亿元,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全国大中城市第二位。 人口与就业 人口规模保持稳定。全市户籍人口出生6.8万人,出生率为10.5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58‰。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647.81万人,比上年增加5.48万人,其中市区户籍人口328.99万人,比上年增加3.57万人。 就业形势保持平稳。全市新增就业16.8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9500个。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为2.7%。苏州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6%。全年免费培训城乡劳动力43.8万人。城乡基层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 社会保障 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稳步推进。实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城乡并轨,成为全国首个全面实现社保城乡并轨的地区。年末全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人数472.88万人,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541.56万人,城镇职工失业、工伤、生育参保缴费人数分别为375.74万人、404.07万人和403.97万人。城镇职工五大社会保险覆盖率和社会保障基金征缴率均保持在99%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均达到99%以上。城乡老年居民享受社会养老保险待遇覆盖率达到100%。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增加基本养老金165.5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500元提高至570元。苏州社会保障·市民卡顺利发放,市区发放量233万张。 社会福利与救助 各类养老机构205个,床位总数46223张,收养人数32356人。新增养老床位10942张、日间照料中心87个,助餐点142个。全市27711户、56911人纳入低保范围,累计发放保障金2.06亿元。全年社会救助支出达18.3亿元,惠及困难群众16.8万人次。 人民生活 全市积极落实城乡居民收入六年倍增计划,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3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396元左右,分别增长12.9%和12.6%。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工资性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扩大,住房保障覆盖范围稳步提高。全市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7454套、竣工25420套,为4932户困难家庭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市区完成113万平方米老住宅小区、16万平方米零星居民楼综合整治任务,解危修缮直管公房4.5万平方米。实施城区居民家庭改厕8739户,改造城中村(无地队)17个。新增住房公积金缴存人数52.64万人,职工使用住房公积金187.64亿元。全市新建、改建城乡农贸市场47家,市区开设农产品直供网点46家,新建农产品平价直销网点102个。 市场物价 在大宗商品价格震荡下行,全球通胀压力有所缓解的大背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逐步回落。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2.7%,八大类消费价格“六升二降”:食品类、烟酒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居住类价格分别比上年上升5.1%、1.7%、4.4%、5.3%、2.1%和2.7%;交通及通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比上年下降1.5%、0.2%。 2012年在紧运行环境下,苏州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惠民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社会事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和区域发展得到新提升,但受宏观环境影响,开放型经济和实体经济面临一定的困难。2013年要充分估计经济形势的严峻性,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突出创新引领、聚焦转型、生态优先、民生为本,扎实推进稳定增长、科技创新、经济国际化、社会建设等重点工作,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注:本公报2012年部分数据为预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