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苏州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3-04-17来源:苏州市统计局 点击:
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坚持扩内需、稳投资的发展方针,着力扩大基础设施、重点项目、民生工程、新兴产业的投入力度,有效引导投资结构,夯实经济发展基础。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66.49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国有经济完成投资1218.55亿元,增长8.7%;私营个体投资1608.56亿元,增长15.7%。投资结构继续优化,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0.01亿元,增长13.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184.89亿元,增长15.6%,其中工业投资2176.43亿元,增长15.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071.59亿元,增长18%,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58.3%,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新兴产业投入持续加快增长。全市新兴产业在建项目完成投资1133.34亿元,比上年增长31.8%。 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908亿元,比上年增长18.8%。轨道交通1号线建成投运,苏州成为国内首个运营轨道交通的地级市。轨道交通2号线实现“轨通”,4号线及支线、2号线延伸段、太仓港疏港高速公路、常嘉高速公路昆山至吴江段开工建设。苏虞张快速通道北段改建完成通车。中环快速路工程全面启动,东环、南环快速路延伸加快建设。±800千伏锦苏特高压输电线路及同里换流站、胥门变电站建成启用。新增人防设施72万平方米。 城乡规划与建设 围绕建设“一核四城”的发展目标,实施部分行政区划重大调整,撤销平江、沧浪、金阊三个区,设立姑苏区、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吴江撤市设区。中心城市首位度得到提升。苏州市区面积由3254.7平方公里扩大到4474.4平方公里(含水域面积)。市区新增绿地450万平方米,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94平方米,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4%。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新增林地、绿地面积13.3千公顷。村庄环境整治达标率96.46%。 公用事业 多元化公共交通服务得到新提升。市区新辟公交线路20条,年末市区营运车辆达到3826辆,营运线路285条,线路总长达到6488公里;市区公交运客总量6.2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6%。年末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25.2公里。轨道1号线自开通运营到年底,运客量达到2595万人次。新增电调专用出租车300辆,市区年末营运出租汽车4303辆。市区新购公交车506辆,国Ⅲ以上排放标准的公交车比例达到91.7%。新建公共自行车网点151个。全年新增农村客运(公交)班线19条,行政村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保持100%,城乡客运一体化覆盖率达到90%。 公用事业投入不断加大。市区新建、改建公共卫生间25座,新建、改建垃圾中转站2座,新、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22座,建设配套截污管网798.74公里,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含扩建)20.75万吨。 市区管道天然气供气总量7.43亿立方米,人工煤气供气总量4449万立方米。城乡居民生活用电86.4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2.1%。 节能降耗与环境保护 以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妥善处理节能减排与稳定经济发展的关系,改善优化生态环境,全力构筑生态宜居地区。 全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预计为0.6375吨标准煤,预计比上年下降4.47%。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189.9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2%。其中工业用电量982.66亿千瓦时,增长3.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5015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2.8%,其中消耗的主要能源品种为:原煤5005万吨,下降1.1%;天然气37亿立方米,增长8.4%;电力807亿千瓦时,增长5.5%。 全社会环保投入达到445亿元,增长14.9%,占GDP的比重达到3.7%。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93.26。市区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达到339天。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功能区环境噪声达标率100%。推动实施PM2.5监测。全市建成55个全国环境优美镇,其中50个为国家级生态镇;新增省级生态村25个,省级以上生态村累计达到526个,占行政村总数的48.4%。 扎实开展“能效之星”创建活动,实施“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现节能100万吨标准煤。全年实施减排项目174个。 科技事业 围绕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全力打造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区域创新体系。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预计达到2.6%。全年落实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金额42.47亿元。 全市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88家、累计达到1864家。新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2367个,累计达10031个。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3家,累计176家。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9家,累计337家。全市80%的本土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188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1.3%。 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达到14万件和9.8万件,分别比上年增长37%和27.2%,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7件,累计达75件。苏州成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并顺利通过全国版权示范城市验收。 人才建设 人才强市战略深入实施,创新人才、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力度不断增强。全年引进大专以上各类人才14.2万人。年末全市各类人才总量178.37万人,其中留学回国人员1.38万人,高层次人才11.4万人,高技能人才达到38万人。新增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51人,累计105人,居全国地级市第一;新增入选省“双创计划”人才96人,累计301人;新增入选市“姑苏计划”人才118人,累计347人。国家“千人计划”中,创业人才的比重达到70%。 教育事业 教育现代化稳步推进。年末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1096所(含幼儿园),在校学生125.28万人,毕业生30.78万人,教职工总数9.72万人,其中专任教师7.95万人。在苏州的普通高等院校20所,独立学院4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9.22万人,毕业生4.97万人;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3.4万人,毕业生1.94万人。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学前三年幼儿入学率达99.9%,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巩固率继续保持在100%,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9.7%。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预计达到63.3%。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被教育部确定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 文化事业 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15个,文化馆12个,博物馆36个,公共图书馆12个。镇(街道)以上公益性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行政村公益性文化设施覆盖率达90%。文艺精品新作连创佳绩。滑稽戏《青春跑道》入选国家文化部建国以来优秀保留剧目大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