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苏州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3-04-17来源:苏州市统计局 点击:
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8.1%;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23.1%;日用品类增长21.7%;通讯器材类增长20.7%;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1.1%;汽车类增长4.1%;金银珠宝类增长0.4%;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0.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3.6%。 商业载体建设稳步推进。全市拥有国家级特色(着名)商业街13条。国家级、省级商业示范社区20家。年末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625个,其中亿元以上市场90个,实现成交额4855.09亿元,比上年增长38.2%。新型流通业态以及现代经营方式较快发展。网络购物、无店铺销售、仓储式销售等新兴业态发展迅猛。吴中区金枫电子商务产业园成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金融业 货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金融业态多元发展,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加大。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7663.5亿元和13626.86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2483亿元和1754亿元。各项存款中,储蓄存款余额5788亿元;单位存款余额10758亿元。各项贷款中,短期贷款余额5717亿元,比年初增加1073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7504亿元,比年初增加626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8796亿元和14878亿元,比年初分别增加2793亿元和2102亿元。 年末全市共有证券营业部60家,证券交易开户总数121万户。证券机构托管市值总额12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全年各类证券交易额10476亿元,比上年下降26.8%。期货市场交易额34901亿元,比上年下降8.6%。 保险业稳健运行。注册资本20亿元、国内首家在地级市设立的寿险法人总部机构——东吴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获准开业。全年新增保险机构5家,年末全市保险机构共68家。全年保费收入237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05亿元,增长19.4%;人身险保费收入133亿元,增长8.9%。 房地产业 在国家房地产政策调控的总基调下,房地产开发投资、施工面积增速放缓,市场销售总体保持稳定,刚性需求有所释放,住房供给和需求结构得到调整。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额1263.36亿元,比上年增长5.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24%。商品房新开工面积206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5%;商品房施工面积8404万平方米,增长5.8%;竣工面积1828万平方米,增长20.7%。商品房销售面积1466.29万平方米,增长21.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263.11万平方米,增长28.4%。市区存量房交易面积312万平方米,交易金额31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和29%。 旅游业 着力提升文化旅游城市影响力,以项目开发、优化品质、树立品牌、提升服务为重点,全面促进旅游产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1376.24亿元,比上年增长15.1%;接待境外游客321.8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1%。入境游客中,外国游客230.18万人次,港澳台同胞91.6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6.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1%。全市景区接待游客11426.2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89%。 年末全市拥有星级饭店144家,其中四星级及以上饭店75家。金鸡湖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全市共有5A级景区点4家,4A级景区点28家,3A级景区点20家。苏州被确定为全国智慧旅游试点城市。 现代服务业 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发展。新增上市公司12家,年末拥有境内外上市公司82家,累计募集资金661亿元。发行企业债券174亿元。新增批准开业小额贷款公司11家,累计83家。股权创业投资快速发展。年末拥有备案创投企业106家,创投机构管理资金规模700亿元。全社会新增融资规模近4000亿元。 全市以服务业税收“营改增”试点、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年末全市省、市级服务业集聚区达到70个,集聚区从业人员87.7万人,年销售(营业)收入7623亿元,比上年增长52.4%。新增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企业264家,累计达到1002家。全年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和离岸接包执行额55.96亿美元和30.5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6.8%和51.9%。 民营经济 全市优化发展环境,激活民间资本,民营经济发展量增质升,对经济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全年私营企业、个体户新登记注册户数11.23万户。年末全市私营个体登记注册户数64.46万户,其中私营企业22.96万户、个体工商户41.50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9.1%、10.4%和8.4%。年末私营个体注册资金8716.11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年末注册资金超1000万元的私营企业15967户,比上年增加1773户;其中超亿元的企业1424户,增加252户。全市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56.2%,民营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31.1%。 对外贸易 在欧债危机和主要发达经济体复苏进程缓慢的影响下,外贸增长减缓。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3056.92亿美元,其中出口1746.8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和4.5%,增幅分别比上年回落8.2和4.7个百分点。外资企业进出口2273.5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7.5%。积极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一般贸易、保税物流贸易和服务贸易,外贸方式加快转变。全市加工贸易增值率由上年的77.2%提升至85.7%。一般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25.3%,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保税物流贸易进出口增长54.16%。新兴市场增势强劲。全市对东盟、非洲和俄罗斯的出口额分别比上年增长13.8%、14.0%和10.7%。成功举办第一届中国国际进口产品博览会。 招商引资 积极推进高端引资,鼓励企业增资扩股,推动利用外资稳量提质。全年实际利用外资91.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服务业利用外资30.24亿美元,增长3.1%,占实际利用外资比重达33%。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项目利用外资35.14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达38.3%。新增外资地区性总部及功能性总部机构45家,累计达180家。43家企业被认定为首批省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45家落户苏州。 对外经济合作 全年新批境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额12.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4.4%,规模实现全省九连冠。全年新签对外劳务承包合同额10.2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8.3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9%和8.9%。年末境外投资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达到80多个。 开发区建设 开发区载体功能再拓展。全市共有省级以上开发区17家,其中国家级开发区11家。全市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76.09亿美元,出口总额1510.68亿美元,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88.87亿元,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为83.0%、86.5%和57.2%。吴中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张家港保税港区汽车整车进口口岸获得国务院批准,苏州高新区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