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泰安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3-03-26来源:泰安市统计局 点击:
201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推进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泰安”奋斗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各项部署,紧扣主题主线,突出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积极作为,科学务实,全市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取得积极成效,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升,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经济运行触底回升。初步核算,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突破2500亿元,达到2547.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0.7%,各季度生产总值增速稳步提高,经济呈现“下行—触底—回升”的运行轨迹。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33.1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1290.5亿元,增长11.2%;第三产业1023.4亿元,增长11.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9.3:52.2:38.5调整为9.1:50.7:40.2,人均生产总值46130元,增长10.4%。 服务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超过GDP增速0.7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1.7个百分点,连续七年实现增速和比重双提高。服务业拉动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40.2%。我市连续第五年荣获“全省服务业发展先进市”称号。 物价运行先扬后稳。2012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101.9%,比上年和年初分别回落2.5个和4.0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烟酒类、衣着类、交通和通讯类、居住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分别上涨1.8%、2.5%、2.9%、1.0%、4.9%、1.4%、0.6%和1.4%;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4%。 就业形势总体良好。全市在岗职工达到66.6万人,增长7.4%。全年新增就业再就业7.9万人,其中安置就业特困人员9496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3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2.72%,低于3.5%的控制目标。年内新创建创业孵化基地、创业示范园区16个,扶持创业项目541个,为2181名创业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4亿元,帮扶创业2.1万人,带动就业9.2万人。 民营经济发展平稳。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580.7亿元,增长11.9%,占GDP的62.1%。实现税收161.4亿元,增长14.5%。年末,实有个体工商户14.7万户,从业人员30.8万人,分别增长7.6%和8.6%,注册资金46.9亿元,增长11.5%;实有私营企业2.5万户,从业人员29.9万人,注册资金603.2亿元,分别增长9.5%、10.6%和16.0%。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难度加大,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还不够高,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外向型经济还比较低,节能减排压力依然存在,民生压力较大。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生产全面增长。2012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4.9%。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33.1亿元,增长4.7%。其中,种植业实现增加值141.2亿元,增长2.9%;林业4.9亿元,增长3.2%;牧业69.7亿元,增长8.2%;渔业8.7亿元,增长3.2%。 农业结构调整富有成效。新发展有机食品5.3万亩,其中有机蔬菜3.1万亩。新增绿色食品认证12个,面积5.4万亩;新增无公害农产品40个,面积12.8万亩,总面积达到231万亩。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特色农业园区216个。“泰山绿茶”地理标志获国家农业部认定。 主要农牧产品产量提高。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61.7万亩,比上年增长0.7%。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27.9万亩;油料作物播种面积78.8万亩,增长1.7%;棉花播种面积10.2万亩,减少5.0%。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总产达到303.9万吨,大多数农产品产量有所提高(见表1)。 林业、渔业增长平稳。全市完成造林面积13155公顷,其中,经济林面积5965公顷,防护林面积5102公顷。全市森林面积24.3万公顷,增长3.0%。活立木蓄积量1342.3万立方米,增长5.5%。拥有国家级湿地公园1处,省级湿地公园1处。全年水产品产量8.7万吨,增长4.3%。 新农村建设成就斐然。2012年,对三农的投入力度继续加大,财政支出中农林水事务支出31.0亿元,增长19.8%,增速高于财政支出3.3个百分点。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569家;规范流转农村承包土地65万亩;落实各类农业补贴资金6.3亿元。农村清洁能源利用取得新进展。截止年底累计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12.7万个,沼气产量5579.9万立方米,增长5.6%,每百户农村居民使用太阳能热水器达到58台,增加4台。100%的行政村实现通电话、柏油路和汽车,98.9%的行政村实现通自来水。 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大。全市农机化投入资金3.1亿元,增长11.0%,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01.0万千瓦,增长4.5%,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81.5%,机耕作业面积40.4万公顷,机播面积44.8万公顷,机收面积44.6万公顷。年内投入资金13.4亿元,完成农田水利工程8540处。水利有效灌溉面积达26.2万公顷,节水灌溉面积达16.6万公顷,分别增长1.5%和3.5%。年内加固除险水库14座,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4.8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加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全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2.7%,增幅呈逐月加快态势。其中,国有工业下降1.5%;集体工业增长14.2%;股份制工业增长13.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增长9.5%。轻重工业分别增长14.3%和12.3%。 七成以上工业产品产量增长。在全市统计的120余种工业产品中,90多种实现同比增长,占75%以上,增长超过20%的有40余种,占33%以上(见表2)。 工业企业效益稳步提高。全市166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24.6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利润418.5亿元,利税670.5亿元,分别增长16.0%和15.4%。反映工业经济效益整体水平的综合指数为339.1%,提高31.2个百分点。 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783.8亿元、140.3亿元和816.4亿元,增长28.9%、30.9%和31.9%,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高7.6个、9.7个和10.7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32.8%、2.6%和15.0%,提高1.9个、0.2个和1.2个百分点。利润、利税增长均大幅度高于全部规模工业。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77家,比上年增加18家。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269.5亿元,增长24.5%,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23.1%,比年初提高1.6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