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潍坊市寿光市199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3-01-15来源:潍坊市寿光市统计局 点击:
邮电事业发展迅速。1993年,完成邮电业务量2050.8万元,比上年增长70.6%。其中,中央国营完成1195.1万元,增长65.56%;城市农话完成855.7万元,增长78.3%。全年完成业务收入1912.7万元,比上年增长64.7%。其中,中央国营完成1030万元,增长64.8%;城市农话完成881.9万元,增长64.5%。完成邮电收支差额503.5万元,增长34.5%。1993年通信能力有了较大增长,通信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邮政所、电话村分别达到30个和215个。新增长途电话电路58条,达到158条;新增农话电路308条,达到1059条;增加农话程控交换点6处,达到22处;市话4000门,程控电话扩容开通,市话程控交换机总容量达到700门;建成了无线寻呼网和移动通信基站,并与全省联网;农话交换程控总容量达到1.8万门。 五、商业。1993年,全市投资5000多万元,新建扩建骨干网点78处,新增营业面积2.1万平方米。全市城乡集贸市场已发展到168处,交易额达到14.8亿元,比上年增长1.5倍。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取得突破性发展,到12月底个体工商已发展到23942户,从业人员48458人,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8.8%和50.0%。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10万人,其增加值完成14.4亿元,比上年增长61.8%。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保额预计10亿元,比上年增长74.0%。 主要消费品零售量同1992年比较,粮食增长77.7%,各种布减少12.7%,各种服装增长49.6%,鞋减少11.2%,自行车增长5.5%,缝纫机减少26.1%,电视机、录音机增长18.4%,家用电冰箱增长58.9%,抽油烟机增长96.5%。 六、对外经济贸易。1993年,全市外贸出口供货、利用外资、外商投资及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等项工作均创历史最好水平。1993年,全市成功地举办了第二届三胞联谊会暨经济技术洽谈会和香港招商会,共签订合同协议118项,总投资27039万美元,合同协议外资11994万美元,实现了寿光市利用外资新突破。同时,还参加了潍坊国际风筝会、青交会和山东省(行港)经贸洽谈会等大型涉外活动,使全市对外贸易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1993年,全市全年完成出口供货总值5.5643亿元(现价),比上年增长77.3%。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26家,合同利用外资711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781.7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3倍、3.9和4.6倍。投资三资企业70家,完成产值5.88亿元,利税5670万元,出口创汇2277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4倍、3.7倍、2.5和2.9倍。1993年兴办海外企业2家,经营额近10万美元,同时在劳务输出等方面也有了发展。 七、科技、教育、文化。1993年,全市继续全面实施“科技兴寿”发展战略,重点围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和工业企业新产品研制与开发以及海洋化工系列产品的开发,积极组织科研开发的成果推广工作。全市共安排各类科技计划项目82项(新上41项、结转41项),其中科技攻关项目50项,星火计划项目5项,新技术新成果推广项目13项。这些项目中,有42项被列入潍坊市以上科技发展计划,90%的项目按计划进度完成或取得阶段性成果,产生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3年全市又有41项优秀科技成果获奖,其中有3项获省科技进步奖,3项获潍坊市星火奖。1993年,全市申报专利42项,比上年增长27%。累计实施专利技术30余项,实施率达30%。1993年,全市技术合同认定备案登记138项,合同交易额2520万元,其中技术交易额127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3%、150%、和7%。技术贸易机构已发展到402个,科技外事工作也有了新突破,承担了与墨西哥政府间的科技合作项目。各类科研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从不同侧面积极开展工作,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生产的转移。1993年,寿光市被国家科委授予“科技技术工作先进县(市)”称号。 教育工作,通过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促进了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条件日益改善。1993年,全市各类学校发展到1519处,在校生达20263人。其中高中8处,在校生6678人;职业中学14处,在校生6071人,其中职业中专2处,承认学历的学生达3239人;初中37处,在校生达42723人;小学646处,在校生99185人。全市初中入学率达99.5%,在校学生巩固率为98.5%;小学生入学率达100%,在校生巩固率为100%。1993年,全市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大、中专学生2619名,技校生774名,实现了高考“三连冠”。职业教育,通过进一步调整学校布局,合理设置专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成人教育,已有12处乡镇建起了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均达到省级示范学校标准。 文化事业在继续贯彻“二为”方针和“双百”方针基础上,紧紧围绕服务经济建设,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全市企事业文化机构40个,其中文化馆2个,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电影公司1个,剧团1个,创作室1个,乡镇文化站33个,被省级命名的文化先进乡镇1处,被市级命名的9处。一年来,全市在潍坊市以上报刊发表各类文艺作品410件,有26件受到各级表彰奖励。现全市文化经营市场门类已达17种,极大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八、卫生、体育。卫生工作,全市以实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为重点,围绕医院分级管理和落实医疗预防保健任务,健全村级卫生室,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工作。同时通过加强业务培训指导,全市卫生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医疗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诊断符合率、治愈好转率和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分别达到98%、97%和85%以上。 全市设有市医院、中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站、皮防站、检疫站、药检所、卫生学校和33处乡镇医院,共有床位1089张,卫生技术人员1543人。乡村卫生室发展到885个,乡村医生队伍增长到2216人,每万人中乡村卫生技术人员达37人,比上年增长17人。卫生室覆盖率达到100%,使农村三级(市、乡、村)医疗预防网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保证了全市人民的医疗防保需求,为“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打下了良好基础。 体育工作取得可喜成绩。1993年,全市共组队参加省及潍坊市比赛13次,有12次进入授奖名次,3个队被评为潍坊市精神文明运动队,有6人次打破了5项潍坊市同龄组田径最高纪录,有13人代表潍坊市参加了省级比赛,有近200人代表市参加了潍坊市比赛。获全国比赛金牌6枚、铜牌1枚;省级比赛金牌7枚、铜牌2枚;潍坊市比赛金牌25枚、银牌16枚、铜牌18枚。全市1993年共组织举行了市级比赛25次,有万余名学生、职工、农民参加了比赛。1993年,全市向体育大、中专院校输送合格人才75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