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广州市南沙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2-10-21来源:广州市南沙区统计局 点击:
六、科技和教育 科技:2011年,区政府共投入科技三项经费7843万元,增长6.99%。年末,全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数15家。全年全区专利申请量达453件,增长44.27%,其中发明专利106件,增长21.84%;授权专利306件,增长41.01%,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0件,增长42.86%。获得国家支持科技项目2个,获得省市支持科技项目20个,共获得上级科技部门支持经费2908万元。中科院软件研究所、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进驻,广州工研院研发工作全面开展。广州南沙中山大学科技创新产业基地建设和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体迁驻南沙工作已经启动。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中心华南分中心和数字生活中心项目建设顺利。中船龙穴造船公司获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东方重机公司有关科研项目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教育:2011年年末,全区共有学校36所,其中小学25所,普通中学10所,职业中学1所。全区有国家示范性普通高中1所,省一级学校2所、市一级学校10所、区一级学校22所。区内三镇顺利通过省教育强镇复评;麒麟中学顺利通过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和广州市一级学校评估验收,全区高中优质学位达到100%。全区中小学在校学生25564人,其中小学在校学生14248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1316人。全区共有专任教师1627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831人,中学专任教师79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升学率为86.98%,大专以上上线率达85.84%。全区共有幼儿园数52所,幼儿园在园人数7952人。 七、文化和卫生 文化:2011年年末,区图书馆共有藏书10万册。全区有线广播电视用户5.06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4.01万户。建成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1个,镇(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5个,行政村(居委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58个。全区全年累计投入近200多万元,共举办各类文化下乡活动40多场次,举办演出、展览、培训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50场(次),播放农村数字电影800多场(次),受益观众超过23万多人(次)。 卫生:2011年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01个,其中医院7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家,卫生监督所1家,门诊部6所,诊所、卫生所、医疗室27间,社会卫生服务中心8间,村卫生站50所;全区医院实际拥有床位727张,共有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179人,其中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482人,注册护士397人。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至305元年/人,农民实际参合率达100%,全区农村人口医疗保障实现全面覆盖。2011年,全区新农合医疗基金累计受益25.72万人次,其中住院受益1.05万人次,门诊受益24.47万人次。 八、人口、人民生活、劳动就业、社会保障 人口:2011年年末,全区常住人口26.77万人,户籍人口15.63万人,其中男性占50.85%,女性占49.15%。2011年,全区户籍出生人口1744人,出生率11.3‰;死亡人口970人,死亡率6.29‰;自然增长人数77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02‰。 人民生活:2011年,我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346元,同比增长17.2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563元,增长12.8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33元,增长12.1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919元,增长9.9%。 就业:2011年,全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75%,比市下达指标高5个百分点。全区安排就业专项资金250万元。全年安置本地劳动力7421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6417人;组织培训本地劳动力4569人,其中技能培训779人,职业指导1447人。 社会保障:2011年末,全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93810人,增长14.25%;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110190人,增长14.81%;参加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97643人、104016人、86656人,同比分别增长14.31%、5.99%和15.19%。2011年,全区35岁以上农民参保率达100%。城镇低保标准、农村低保标准、五保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480元、420元、740元。 九、安全生产与环境 安全生产:2011年,全区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共死亡31人,全区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054%,全区工矿商贸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十万人死亡率是2.362%。 环境:2011年,全区空气优良率为97.8%。全区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0.15万吨,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0.6%。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成功摘取2011年联合国“全球最适宜居住城区奖”金奖。湿地生态保护荣获2011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自然项目类银奖。 注:1.本公报数为初步核算数据。 2.本公报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