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普洱市西盟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2-06-08来源:普洱市西盟县统计局 点击: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团结奋进、扎实苦干,成效显着的一年,全县上下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构建和谐社会为重点,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落实稳定第一责任,凝心聚力抓发展,竭尽全力保民生,齐心协力维稳定,使我县各项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好发展,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国民经济核算 经核算,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GDP)5290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7274万元,增10.7%(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455万元,同比增10.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396万元,同比增10.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7053万元,同比增11.1%。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去年的29.5∶19.6∶50.9调整为今年的29.2:19.7:51.1。第一、二产业稳步增长,拉动经济增长分别为1.2、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幅较小,拉动经济增长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依然是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1.1。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格局,2011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9016万元,同比增长13%,占GDP比重为35.9%。 二、农业 在新农村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中,我县坚持把农业生产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大事来抓,使我县各项农业经济得到较好发展。2011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220399亩,比上年增3.5%。 2011年,我县继续坚持把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发展为目标,狠抓疫病防治、健全良种建设、推广标准化饲养、大力实施科技兴牧战略,促进了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畜产品生产能力的提高。 全年水产品产量278吨,比上年同期增长32.1%。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11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3443万元(现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8982万元,比上年增3.9%。完成工业增加值5976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增加值4197万元,比上年增8.5%。从轻重工业来看:轻工业产值8312万元,比上年增长9.3%;重工业产值5131万元,比上年增长20.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982万元,比上年增3.9%。实现利税总额3072万元,比上年增49.9%;实现利润总额2135万元,比上年增18%; 2011年,建筑业总产值9516万元,比上年增11.4%。完成增加值4420万元,比上年增10.6%。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9516万元,营业利润130万元。全县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64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63万平方米。为促进全县经济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11年,全县共有建设项目76个,新建项目63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118万元,比上年增长33.5%,其中:城镇投资34597万元,同比增22.8%;农村投资15521万元,同比增65.7%。 五、交通、邮电 2011年,全县完成客运量66.5万人,比上年增22.5%,旅客周转量4955万人公里,比上年增4.5%;全年完成货运量102.9万吨,比上年增30.9%,完成货物周转量3585万吨公里,比上年增34.2%。 全年邮政、电信、移动业务总量2616万元,同比增12.2%。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49万元,同比增9.2%;电信业务总量807万元,同比增12.7%,电信局用交换机总容量9376门;移动业务总量1560万元,同比增12.5% 六、国内贸易 随着各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节假日消费的持续红火,带动了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娱乐、旅游等一系列的发展。2011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59.4万元,同比增17.2%。其中:县以上市场消费品零售额11384万元,同比增长17.6%;县以下市场消费品零售额3375.4万元,同比增长15.9%。 住宿和餐饮业增势强劲,批发和零售业稳步增长。全年批发业1559.9万元,同比增15.3%;零售业11118.8万元,同比增17.5%;住宿业248.9万元,同比增14.8%;餐饮业1831.8万元,同比增17.6%。 七、国内国际旅游 2011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2117人次,同比增31.4%。其中:海外入境游客3785人次;国内游客13832人次,同比增30.1%。实现旅游总收入1749.81万元,同比增41%。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585.92万元,同比增35.8%;入境游客旅游收入163.89万元,同比增122%。 八、边境贸易 2011年,边贸进出口总额6482.7万元,同比增1014.74万元,增18.6%。其中:进口总额5745.6万元,同比增1290.99万元,增29%;出口总额737.1万元,同比减276.25万元,减27.3%。 九、财政、金融、保险业 2011年,全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678万元,同比增收979万元,增长36.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75196万元,同比增支24325万元,增47.8%。 金融业存贷余额快速增长。12月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4881万元,比年初增25.7%。其中:单位存款85084万元,比年初增31.3%;个人存款39736万元,比年初增25.3%;各项贷款余额32948万元,比年初增61.9%。其中:短期贷款7591万元,比年初增48%;中长期贷款25357万元,比年初增66.6%。 保险业平稳运行。全年完成保费收入825.2万元,同比增收9.4%,其中:财产险收入500.2万元,同比增长26.1%;人寿险收入226.6万元,同比减10.5%;泰康险收入98.4万元,同比减23.4%;全年赔款支出446.8万元,同比增支35.7%。其中:财产险支出264.7万元,同比增支27.4%;人寿险支出129.2万元,同比增支30.5%;泰康险支出52.9万元,同比增支135.1%。 十、教育、文化、卫生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整体实力不断增强。2011年,普通中学在校学生5231人,毕业生人数1885人,招生人数1667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得到进一步巩固,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初中升学率42.02%。小学招生人数1227人,在校学生780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51%,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全年幼儿园在校生1204人。 文化、艺术、广播等各项事业健康发展。2011年末,全县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乡镇文化站7个。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7%;电视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17%。 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改善,年末有卫生机构13个,其中:乡镇卫生院7个。病床199张,其中:医院118张;卫生院71张,保健站10张。卫生技术人员216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76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