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淮安市淮安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2-06-06来源:淮安市淮安区统计局 点击:
进出口规模继续扩大。全区进出口总额实现1605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1.8%。外资招商取得较大突破,新批外资项目41个,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13个。注册外资到帐额2019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4.1%。一批外资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旅游业加快发展。河下古镇、淮安府署、中国漕运博物馆全面开放,“楚州旅游”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3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亿元。 六、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1年我区除去土地出让金收入实现财政收入33.26亿元,比上年增长38.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9.79亿元,比上年增长44.5%。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13.86亿元,比上年增长58.4%;社会保险基金收入5.24亿元,增长43.5%;非税收入5.93亿元,增长19.8%。国税、地税收入和财政征收部分比上年分别增长26.5%、68.3%和27.7%。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等主体税种增长较快。 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全年财政支出43.64亿元,比上年增长38.9%。其中一般预算支出38.06亿元,比上年增长49.5%;基金预算支出1.88亿元,比上年下降9.5%.财政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76亿元,增长30.6%;教育支出8.41亿元,增长23.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5亿元,增长47.9%;医疗卫生支出4.41亿元,增长88.9%。 金融高位平稳有序运行。金融机构全年各项存款余额176.26亿元,比年初增加21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2.26亿元,比年初增加18.24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各项贷款余额103.57亿元,比上年增长21%;其中短期贷款53.92亿元,中长期贷款47.73亿元。 七、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和卫生 科技事业继续得到发展。年末全区企事业单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万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工业企业达29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达13.5%。 教育优先战略深入实施,实施“育才兴教”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工程,教学条件继续改善,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开工建设校舍安全工程项目68个,建成10所省优质幼儿园。全区现有小学91所(均为教育部门办)比上学年净减少10所,在校学生5.79万人,比上年减少0.16万人;普通中学37所,比上学年减少2所初级中学,在校学生5.59万人,比上年减少0.7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4所,在校学生1.43万人,比上年增加0.5万人。幼儿园34所,比上年减少2所,在园幼儿4.76万人,比上年增加0.42万人。 文化、广电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新增省级“非遗”项目2个,新增有线电视用户万户。文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实现乡镇标准化文化活动中心、村级标准化书屋全覆盖。 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启动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工程建设,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1个,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2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2486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649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058人,注册护士616人。 八、人口、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 人口总量平稳。人口与计生工作协调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生育工作通过省“十一五”考核。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117.68万人,常住人口98.4万人。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年末城市化率由上年的43%提高到43.6%。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10元,比上年增长16.8%;人均消费性支出12493元,比上年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8834元,比上年增长19.3%;人均消费支出5570元,比上年增长18.9%。 坚持把民生改善摆在突出位置,努力克服财政压力,大幅度增加保障性投入,确保各项民生工程顺利实施。全年财政用于民生支出资金23.3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61.2%。全区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6.7万人,净增参保职工3638人。实施了农村新型养老保险,适龄参保率、养老金发放率均达100%。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率96.9%,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7.3%。安置房建设不断推进,已交付安置房面积23.9万平方米,在建安置房面积51.1万平方米。 环境保护能力提高。深入实施“清水蓝天”工程,全年环境空气良好天数达标率为94.2%,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91.7%,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达344天,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100%。农村环保设施逐步配套,乡镇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和垃圾中转站建设全面启动,有的已投入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