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普洱市宁洱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2-05-10来源:普洱市宁洱县统计局 点击: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宁洱县在逆势中寻求机遇、在危机中奋力前行、在挑战中率先发展的一年。一年来,面对严峻的形势,宁洱县委、政府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经受住了物价上涨较快、通胀预期增加、宏观调控压力加大的重重困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发展全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工业经济强县、特色农业兴县、旅游文化活县”的发展思路,全力打造昆曼国际大通道上的“工业重镇、物流中心”,着力构建“桥头堡”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的总体目标,攻坚克难,开拓奋进,全县国民经济运行呈现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局面,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进步,圆满地完成了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第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58973万元,增幅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5138万元,同比增长7.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6901万元,同比增长19.0%,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55222万元,同比增长14.1%,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1679万元,同比增长26.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6934万元,同比增长7.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6.9:34.5:38.6调整为今年的25.2:37.4:37.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3849元,比上年增长14.9%。 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全县经注册的个体私营经济总户数6325户、从业人员14348人。2011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97157万元,同比增长7.4%,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5%。 劳动就业进一步得到加强。年末宁洱县全社会劳动者人数115333人,比上年末增加2308人,同比增长2.0%。其中:第一产业劳动者75213人,比上年增加156人;第二产业劳动者13449人,比上年增加44人;第三产业劳动者26671人,比上年增加2108人。全县在岗职工10960人,比上年增1161人,其中:国有单位在岗职工8949人,同比增加2007人;城镇集体单位及其它单位在岗职工2011人,同比减少846人。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14348人,比上年末增2006人;乡村从业人员90025人,比上年减少859人。 二、农业 2011年,面对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冲击、面对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的影响、面对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的挑战,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农村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始终把统筹城乡发展、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作为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继续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坚持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收农民收入为中心,走“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路子,努力实现农业生产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积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业生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400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0%;实现增加值65138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52531万元,增长18.3%;林业产值19338万元,下降19.3%;畜牧业产值27803万元,增长14.2%;渔业产值1383万元,增长12.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947万元,增长1.5%。 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9.47万亩,比上年增加0.26万亩,增长0.7%,其中小春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08998亩,增长62.3%;大春作物种植面积285688亩,下降12.1%。 特色产业和重点新兴产业稳步发展。2011年松脂产量达4558.8吨,同比减少2065.6吨,下降31.2%,实现产值6382万元,下降12.4%;紫胶产量35.6吨,增长1倍,产值71万元,增长1倍;烤烟产值9845万元,增长55.8%;毛茶产值13214万元,增长20.9%;咖啡产值8565万元,增长28.7%。 稳步推进“森林宁洱”建设,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全县共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000公顷,零星植树26.56万株,全社会木材采伐量10.32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33.4%。森林覆盖率达74.04%。 畜牧业生产稳中有增,渔业生产平稳增长。畜牧业生产大力实施科技兴牧战略,推广标准化饲养,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为目标,提高了畜牧业的发展水平,出栏率、商品率不断得到提高。 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加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全县共有18座水库,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稳步推进,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工作顺利开展。水库总容积量为2380万立方米,水利工程年供水量10183万立方米,比上年增加2684万立方米,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累计为14.75万亩。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0545万瓦特,比上年增长10.3%;有大中型拖拉机1573台,小型拖拉机2226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674台。年末累计建成沼气池2.91万口,农村沼气普及率达83.0%;2011年施用化肥3196吨,比上年增长17.2%,使用农用塑料薄膜299吨,比上年增长12.8%,农药施用量120吨,比上年增长26.3%;农村用电量616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3.9%。 年末有农村劳动力资源数95053人,乡村从业人员90025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人员71809人,占农村从业人员的79.8%;从事工业、建筑业人员8590人,占农村从业人员的9.5%;从事三产业(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人员9626人,占农村从业人员的10.7%。 三、工业 2011年我县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把发展方式转变放在更好突出位置,精心组织经济运行,工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效益和质量有所改善,工业经济对全县GDP增长贡献率为21.3%,比上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成为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的有力的牢固的支撑。 工业经济稳步运行。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61443万元,完成年初计划16.06亿元的100.5%。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5282万元,同比增长8.5%;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6161万元,同比增长13.9%;2011年全完成工业增加值55222万元,同比增长14.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7837万元,同比增长15.7%。 工业产品产量呈现“四增六减”态势,部分产品增速下降。 年末全县9户规模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62371.7万元,同比增长7.1%,实现利润2627.2万元,同比增长13.4%;完成利税6517.8万元,同比下降13.2%。2011年国家实行规模以上工业统计制度改革,统计标准由原来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按新标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也由原来16户减少至9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