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徐州市贾汪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2-05-02来源:徐州市贾汪区统计局 点击:
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全区邮电局(所)13处,邮路总里程1523公里。邮电业务总收入7268万元,比上年增长23.7%。全年发送函件82.47万件(新口径),增长13.2%;包裹0.97万件,特快专递3.13万件;累计订销报刊427.24万份,增长7.0%。年末,电话机总数6.15万部(含小灵通),局用交换机容量11.10万门;电信宽带2.92万部,比年初增长48.3%。 旅游资源效益凸显。我区以“一山一湖一寺”开发为重点,旅游带动作用日益扩大,同时加快开发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红色文化旅游等旅游资源。大洞山风景区被省林业局正式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是徐州市第二个省级森林公园,也是第一个通过审批的环城森林公园,拥有林地面积1353公顷。茱萸寺完成开光大典,全区旅游人数突破20万人次。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职能继续深化。2011年,全区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18.85亿元,增长33.1%;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02亿元,增长51.6%;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11.1%,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主体税种和重点税源支撑显着。年内,全区一般预算支出15.61亿元,增长39.0%。用于教育、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等社会投入保持较高增速。财政收支完成情况见表3。 金融形势保持稳定。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0.06亿元,同比增长9.4%。城乡居民储蓄余额65.77亿元,增长9.2%。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2.72亿元,增长12.6%。综合贷存比62.7%,低于临界值12.3个百分点。 八、科教文卫事业 科技事业稳步推进。2011年末,全区拥有科学技术人员10980人。其中,中高级职称人员4976人。年内,组织申报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6项,已获得立项10项。其中:国家星火、火炬项目4个,省苏北科技发展计划项目4个,省级工业支撑计划1个,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5个,市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1个。全年R&D占GDP比重达0.95%。累计完成发明专利申请278件,完成企业专利申请212件,完成新增专利授权数303件。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11年,全区拥有各类学校在校学生64463人,毕业生19196人,拥有教职工5368人,其中专任教师4103人。全年教育支出43532万元,比上年增长36.6%。年内,全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7.2%,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积极拓宽筹资渠道,继续实施校安工程。2011年完成校安工程新建项目34个共10万平方米,加固面积5万平方米,完成了14所幼儿园的新、改扩建任务,顺利通过“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区”评估验收。玉龙湾小学、幼儿园,徐州工业园学校等一批教学设施先进的现代化学校建成。 卫生事业成绩斐然。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18个(不含诊所等)。其中:综合医院5家,卫生院7家。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634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528人,注册护士644人,药师(士)110人。全年入院人数4.90万人,出院4.85万人。全年医疗卫生支出9299万元,比上年增长131.6%。年末,全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32.96万人,参保率100%;新农合补偿款6762万元,拨付城乡医疗救助金301万元。 文化事业不断进步。“六百小培养工程”全年培训青少年学生2万余人次,在全市率先建成10家村级“青少年之家”、5所乡村学校少年宫、1个青少年素质实践基地和1个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关注弱势未成年人群体工作得到中央及省市领导肯定,紫庄留守儿童工作被央视《焦点访谈》栏目进行报道;出台《贾汪区文化繁荣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相继建成7个综合性镇级文化站、122个村级文化活动室、122家农家书屋、基本实现村村覆盖;大洞山风景区文化发掘整理有序推进,马庄村民俗旅游开发紧锣密鼓。 九、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 城市建设快速推进。2011年,实施6大类39项城建重点工程,完成投资15亿元,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0.3平方公里。棚户区改造作为突破城建、改善民生的头号工程,提前一年半完成棚户区拆迁任务。全区累计拆迁70.3万平方米,安置房建设项目15个,总面积71.5万平方米。城中村改造全面完成。中央百大、群力二期、老鱼市、同乐等6个片区拆迁23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年度计划。70套廉租住房,100套经济适用房即将交付使用,198套公租房基本完工。 城市面貌继续改善。年末,全区城市园林绿化面积835.78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6平方米。实有城市铺装道路46公里,铺装道路面积92万平方米,人均道路拥有面积17.5平方米;城区路灯3726盏,比上年增加868盏。2011年,全区市场运作保洁人数533人,实际保洁面积167万平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18299吨。山水大道建成通车,光明路、工商北路、利民路等6条涉煤道路竣工通行,城市照明远程监控工程交付使用。积极参与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年内完成成片造林1.13万亩,更新完善农田林网6.0万亩,四旁植树123万株;以大洞山风景区为重点,高质量完成荒山绿化6400亩,栽植乔木20万棵,花冠类和球类60万株,生态环境得到了显着改善和提升,成为全市荒山造林的典范。 环境保护稳步推进。2011年,全区城市绿化覆盖率40.8%,森林覆盖率22.2%,环境质量综合指数91.2。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环境噪声达标率85.4%;全年COD和二氧化硫排量分别减排1022.93吨和829.18吨;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大幅下降,工业废气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天数334天,并已连续4年超过300天。节能降耗加快推进。年内共安排资金502万元,帮助8家企业实施行政关闭,以进一步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加快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十、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平稳。年末,全区总户数14.21万户,户籍总人口50.51万人,比年初下降0.1%。年末,全区男女性别比为109.3:100。城市化水平达49.9%,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20.5万人。其中:城镇私营与个体从业人员3.0万人。全区城镇新登记失业人员4883人,失业人员就业5042人。实有登记失业人员301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年内,全区劳务输出人员73829人。其中:省内50332人,省外23497人。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2011年,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3362元,同比增长1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50元,增长17.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009元,增长18.7%。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6.2%,其中:城镇36.0%,农村36.3%。年末,全区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13016元,比上年增加732元。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243.5部,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55.5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