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威海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2-03-10来源:威海市统计局 点击:
威海市统计局 2012年2月22日 2011年,在威海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机遇,加大转方式、调结构力度,加强物价调控,有效化解政策推力减弱、经济运行环境复杂等诸多矛盾,经济社会发展延续了“十一五”以来的发展态势,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测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10.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1.18亿元,增长1.4%;第二产业增加值1139.36亿元,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800.41亿元,增长10.8%。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92:55.89:36.19优化为8.11:53.97:37.92。 劳动就业形势良好。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7万人;就业转失业人员就业1.6万人,其中困难群体就业0.3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4万人,创业培训就业1.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51%。初步统计,年末全市城镇以上单位在岗职工44.95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3.5%;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63.81亿元,增长31.5%;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6961元,增长15.8%。 物价高位运行态势得到基本控制。在国际、国内通胀预期增强,原材料成本、用工成本上升的压力下,前七个月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不断走高,至七月份达到峰值后涨势逐渐减弱,市场物价得到了基本控制,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累计上涨4.56%。八大类消费品价格“五涨三落”,其中,烟酒及用品上涨16.52%,食品上涨13.51%,居住上涨4.64%,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上涨2.72%,交通通讯上涨0.17%;衣着、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和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分别下降4.32%、1.6%和0.77%。食品和烟酒用品是拉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累计上涨5.57%,涨幅比上年提高1.29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上涨10.57%,重工业上涨1.7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累计上涨12.68%,涨幅比上年提高1.71个百分点,其中木材及纸浆类上涨30.33%、纺织原料类上涨26.63%、有色金属和电线类上涨23.93%、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上涨18.57%、农副产品类上涨17.46%、化工原料类上涨12.08%、黑色金属材料类上涨12.07%、燃料动力类上涨5.79%、其它工业原材料及半成品上涨3.33%。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制约发展的因素日益增加;外需紧缩的局面仍在持续,进一步扩大外需的难度加大;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依然比较艰巨,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有效控制物价上涨的任务繁重;创新社会管理,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还需加大力度。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5.5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其中农业总产值87.81亿元,下降2.3%;林业总产值0.83亿元,下降13.2%;牧业总产值62.93亿元,增长8.9%;渔业总产值178.13亿元,增长0.5%;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5.87亿元,增长15.5%。 农产品产量基本稳定。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为261.28万亩,增长0.8%。粮食总产量达到105.37万吨,下降0.8%。其中夏粮产量为43.44万吨,增长1.1%;秋粮产量为61.93万吨,下降2.2%,秋粮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受粗缩病影响春玉米减产。水果总产量81.56万吨,下降5.8%,其中苹果71.98万吨,下降6.2%。畜牧业生产基本稳定,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16.12万吨,增长31.4%,其中猪肉9.55万吨,增长2.4%;禽蛋类总产量12.88万吨,增长12.2%;奶类总产量19.68万吨,下降11.3%。渔业生产稳中有升,全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18.43万吨,增长2.5%。水产养殖面积6.52万公顷,增长12.6%,养殖产量达133.91万吨,增长5.0%。海洋捕捞产量84.52万吨,下降1.3%。 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539.2万千瓦,增长1.4%;农用排灌机械动力38039台,增长2.6%;农用拖拉机271970台,增长0.3%;全年完成机耕作业面积16.02万公顷,机播面积21.97万公顷,机收面积21.02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14.98万公顷,增长0.04%,其中节水灌溉面积10.24万公顷,增长0.53%。农机专业合作社累计开展农机作业服务180万亩,实现服务总收入1.3亿元。 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310家。其中,新增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4家,总数达到10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50家;新认定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9家,总数达到171家。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287家,总数达到1255家,入社成员5.38万户,辐射带动农户15万户。全市共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个。 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全年对400个村庄实施了环境综合整治。建成了51处镇垃圾转运站、54处镇级和22处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完成了26条主要河道的清污、疏浚、蓄水和修复,对448条村内河道进行了清淤整修。开工建设农房5.4万户、改造危旧房1.51万户。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67座,其中,大中型13座,小型354座。新建户用沼气池(包括病池修复)4510户,新建小型沼气工程60个,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5处,建设沼渣沼液综合利用示范基地41处,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达到了178个,农村沼气长效发展机制初步确立。完成60处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强化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57家,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6%。从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长17.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15.9%,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12.9%。从轻重工业看,重工业主导作用更加明显。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9.0%,轻工业增加值增长6.0%,重工业增幅比轻工业高出13个百分点。在35个行业大类中,有30个行业实现增长,增幅较高的行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8.6%,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3.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20.9%。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2.3%。在列入统计的94种工业大类产品中,保持增长的有56种,其中,民用钢质船舶增长40.7%,服装增长20.6%。 企业效益明显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997.95亿元,增长20.2%;实现利税378.72亿元,增长17.1%;实现利润247.45亿元,增长18.4%。产销衔接良好,产品销售率99.08%,成本费用利润率6.57%,全员劳动生产率19.13万元/人;资本保值增值率114.57%,总资产贡献率16.95%,资产负债率51.29%,流动资金周转次数3.34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