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德州市平原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2-03-03来源:德州市平原县统计局 点击:
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各种重大挑战,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区域经济文化强县为目标,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坚持“一二三四五”的总体工作思路不动摇,居弱图强,奋力拼搏,大事办得顺利,难事办得稳妥,好事办得满意。全县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201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2.39亿元,同比增长12.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11亿元,同比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71.59亿元,同比增长15.2%;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63.2亿元,同比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40.68亿元,增长10.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5.4:54.5:30.1调整为15.2:54.1:30.7,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了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0.6个百分点。三个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6.7%、65.5%和27.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8725元,同比增长11.6%,按年均汇率(1:6.76)折算为4244美元,比上年增加436美元。 民营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全县继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努力将各项扶持政策落到实处,民营经济保持了强劲增长势头,对全县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2010年底,全县民营经济户数达到7337户,从业人员、注册资金分别达到3.07万人、19.95亿元,分别增长4.05%和5.79%;实现营业收入433.51亿元,比上年增长15.1%,上缴税金3.4亿元,增长26.5%,民营经济税收占全县税收收入的69%,比去年提高0.4个百分点。 价格呈平稳上升走势。在消费服务领域,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1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1%,消费品价格上涨3.9%,非食品类价格上涨0.1%。在生产领域,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8%,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7.1%。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5.1%。房屋销售价格上涨7.3%,其中房屋租赁价格上涨4%。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转方式,调结构面临压力较大;发展方式相对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节能减排压力加大;土地、环保等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日益明显;城乡居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改善民生的任务依然繁重等。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全面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1120万元,同比增长5.1%。其中,农业107431万元,增长0.7%;林业8289万元,增长32%;畜牧业70694万元,增长6.9%;渔业7691万元,增长55.6%;农林牧渔服务业7015万元,下降1%。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80.2万亩,比上年增长5.38%;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42.6万亩,比上年增长4.24%。今年战胜了51年不遇的特大暴雨,实现了连续八年粮食增产。粮食产量达到78.1万吨,增长7.2%;其中小麦产量35.1万吨,增长4.55%,单产达520.8公斤/亩,增长11.75%;玉米产量43.01万吨,增长9.46%,单产571.5公斤/亩,增长0.09%。棉花播种面积为6.02万亩,总产为2027吨,单产33.6公斤/亩比上年下降了62.67%。其他农牧业均保持稳定发展。 林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共造林1889公顷,其中用材林358公顷,经济林59公顷,防护林1472公顷。育苗面积730公顷,四旁植树66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31.5%,比上年增长0.5个百分点。全年水果总产量6258吨,下降35.19%。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农村用电量1862万千瓦时,增长7.2%。化肥施用量(折纯)29253吨;有效灌溉面积43.78千公顷,其中节水灌溉面积6.95千公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完成了洪沟河、马减竖河治理工程,新建了张官店水厂,实施了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解决了6.2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新客运中心全面完工,村村通公交8条线路全面运营,群众出行更加便捷。新农合制度健康运行,人均筹资140元,个人缴纳30元,筹集资金5293万元,其中政府投入4159万元,参合人数378082人,参合率达100%,有效解决了广大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减轻了看病就医的负担。 农业机械化、标准化程度稳步提高。年末农业机械原值48009万元,农业机械总动力125.9万千瓦,增长6.6%。其中,农用排灌机械动力27258台、232109千瓦;农产品加工机械动力4004台、27542千瓦;联合收获机械1946台、60581千瓦;农用运输车22902台、319657千瓦;拖拉机30526台、427621千瓦。全年农作物总机耕面积45.01千公顷,机播面积115.31千公顷,机灌面积79.28千公顷,机保面积57.16千公顷,机收面积79.28千公顷。农业机械跨区作业38.83千公顷,实现收入2690万元,增长4%。全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1099万元,同比增长32.0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较快增长。全部工业总产值351.51亿元,比上年增长24.19%。其中规模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工业总产值320.33亿元,增长24.87%;规模以下实现工业产值31.18亿元,同比增长8.71%。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1家,实现工业增加值80亿元,同比增长19.7%。其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44.8亿元,增长15.1%;重工业实现增加值35.2亿元,增长25.5%。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4.2亿元,增长26%。全年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8.92亿元,同比增长8.78%。 工业经济效益显着提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76050万元,比上年增长14.21%;实现利润207855万元,增长22.87%;实现利税329010万元,增长17.88%;产销率99.18%,比上年提供0.99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76.11,比上年提高12.2点。企业亏损面为0.4%,减小0.5个百分点。 重点行业支撑作用明显。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所属的25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化学制品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7个重点行业的总产值超过10亿元,合计实现工业产值2486225万元,同比增长22.56%,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达到77.6%。传统水泥制造和造纸分别比上年下降15.4%和4.82%。 建筑业生产效益稳步增长。全年建筑业共实现增加值83938万元,同比增长5.2%。全县三级及以上资质建筑企业8家,平均从业人员达到4274人,实现建筑业总产值43806万元,增长21.25%;实现利税总额3658万元,增长16.2%;施工面积68.19万平方米,增长18.5%;其中当年新开工面积46.6万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