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德州市平原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2-03-03来源:德州市平原县统计局 点击:
2007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着干事创业讲科学、求真务实谋发展这一主线。按照一二三四五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兴工强县、建城聚商、富民奔康的三大战略,积极进取,扎实工作,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全面小康建设成果进一步扩大,社会发展建设取得新成就。 一、综合 经济总量。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3.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3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8.8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7.92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0.4%、14.7%和15.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8:52.6:29.4调整为17.6∶52.4∶30。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首次处于领先低位。全县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20613元,按可比价格较上年增长13.6%,按国家公布的2007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2711美元。 财政收支。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51947万元,比上年增长14.75%,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459万元,比上年增长0.45%。在税收收入中,增值税2405万元,增长15.46%;营业税3711万元,增长27.88%;企业所得税2279万元,增长38.29%。全年地方财政支出60066万元,比上年增长8.75%。其中:教育、科学技术支出14858万元,增长31.1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336万元;农林水务支出9644万元;一般公共服务支出9215万元。 地方可用财力达到32781万元,增长24.26%。财政供养人口为13910人。 市场价格。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7%。十二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呈“九升二平一降”格局(见表1)。 劳动就业。年底单位从业人员13.27万人,新增就业人数8111人,比上年增长6.5%.乡村从业人员达到20.11万人,比上年下降1.6%。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676人。 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2007年末,全县常住人口达453326人,比上年末增加2472人。其中户籍人口中,非农业人口达126367人。全年出生人口5042人,出生率为11.15‰;死亡人口4101人,,死亡率9.0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8‰。 人民生活。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85元,比上年增长11.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4%。人均消费性支出为8190元,增长13.3%;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7.8平方米。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3200元,增长12.38%。农民人均纯收入4909元,增长15.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720元,增长9.8%;人均居住面积29.6平方米。配合城区改造投资1.7亿元,建设了5个安置小区52栋安置楼,安置居民1562户,建设住宅楼面积累计17.96万平方米。 2007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8.8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38%。 社会保障。至2007年末,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9185人,参加失业保险15000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9463人,参加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均为1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净增0.2万人、0.1万人、0.7万人和0.1万人。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11911万元,增加5429万元;累计支出10472万元,增加3990万元。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3万人。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数达35.15万人,占农民总数的95.16%,比上年增长6.67%。企业最低月工资标准由上年的750元调整为850元。 社会福利。年末全县拥有各类福利收养性单位13家,床位900张。全县最低生活保障救助16280人。其中,城市低保在原有2100人的基础上扩保1100人,年发放低保金288万元。农村低保在原来2200人基础上扩保到13080人年发放低保金471万元。对农村五保户和敬老院实行专项管理和社会化发放制度,全县1119位五保老人享受到集中或分散供养,年发放资金200万元。全县福利彩票销售740万元,增长5%。社会福利企业2个,安置残疾人员34人。 三、城市建设、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6.9亿元。平安大街的改造全面提升了城市形象,“十里长街”已成为县城亮点。2007年投资1.36亿元建设了相家河水库,提高了全县人民的生活和生产用水质量。自来水供水能力达到1万吨/日,自来水受益的村增至406个,今年新增63个村。城区供热面积65万平方米,用气人口1.92万人。新建、扩建城市道路面积4万平方米,公交营运车辆达到59标台。建设垃圾处理站4座,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200吨/日,城市园林绿地达到373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1.9%。已建成污水管理厂1座,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8.46%。 环境保护。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21个,总投资1.5亿元。城市空气质量良好率达到90%,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98%。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7941吨,比上年下降3.7%。工业烟尘达标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96%和98%。 四、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出29.13亿元,比上年增长12.4%。第一产业增加值16.39亿元,增长10.4%。其中种植业实现增加值8.36亿元,同比增长3.7%;畜牧业实现增加值7.08亿元,同比增长18.3%;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增加值0.48亿元,同比增长20.6%。全年人工造林面积2130公顷。全县农机总动力98万千瓦,同比增长30%。国家扶持畜牧生产累积财政补贴10.9万元,扶持农业生产综合财政补贴2003.6万元。 五、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2007年,全县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43.28亿元,增长14.5%。其中19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2.9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实现销售产值157.36亿元,增长35.43%。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实现销售产值103.45亿元,增长39.2%,重工业实现销售产值53.91亿元,增长28.73%。全年实现新产品产值0.27亿元,增长42.51%。高新技术产值实现23.9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4.9%。 工业经济效益平稳增长,速度和质量明显提高。2007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59.92亿元,同比增长29.71%;实现利润10.60亿元,同比增长29.81%;实现利税15.85亿元,同比增长37.74%;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数达到241.67,同比提高48个百分点;产销率达97.68%。 支柱行业发展势头良好,五大主导产业均保持全面增长。2007年,我县规模以上工业24个工业行业中,20个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均呈现增长趋势,其中9个行业利润增速超过50%。全县化工、造纸、饮品、农副食品加工、机械五大主导产业均保持全面增长,化工行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3.49亿元,增长30.84%;造纸行业完成44.06亿元,增长19.12%;饮品行业完成14.58亿元,增长55.30%;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7.09亿元,增长70.67%;机械行业完成4.02亿元,增长86.75%。五大主导产业合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3.24亿元,平均增长34.61%,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70.81%,拉动全县销售收入增长18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1.12亿元,平均增长8.54%,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的70.12%,拉动全县工业利润增长6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