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德州市平原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2-03-03来源:德州市平原县统计局 点击:
2006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大以来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市一系列决策部署,认真执行宏观调控各项政策,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全县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势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获得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2006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9.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31亿元,增长9.7%;第二产业增加值41.86亿元,增长25.4%;第三产业增加值23.42亿元,增长20%。三次产业对GDP贡献率分别为9.2%、60.1%和30.7%。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8:52.6:29.4,一产下降1个百分点,二产提高0.9个百分点,三产提高0.1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17703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0.4%。 二、农林牧渔业 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全县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三农”中心工作,以建设新农村为总抓手,以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纵深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农村经济保持了较好发展态势。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25.4亿元,同比增长7.31%.其中种植业实现15.17亿元,同比增长2.62%;牧业实现8.92亿元,增长15.31%;农业服务业实现0.58亿元,增长12.6%.效益也是发展明显.全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4.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7%。其中,种植业增加值9.15亿元,增长6.03%;牧业增加值4.31亿元,增长16.96%;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3068万元,增长21.14%。 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20.89万亩,达到108.48万亩。粮食总产48.36万吨,比上年增长26.4%,单产达到446公斤/亩,增长2.0%。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16.04万亩,粮经作物播种面积比例为75:25。 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97.96万千瓦,增长1.54%;农用拖拉机2.97万台,增长1%;农用汽车253辆,农用运输车21854辆;自走式联合收获机540台,增长15.63%;当年新购大中型拖拉机124台、小型拖拉机149台、农用运输车70台、联合收割机103台。全年各级财政用于农机购置的专项支持款达65万元,农民自己投入达947万元。全年机耕面积达到51.59千公顷,小麦机播面积40.34千公顷,小麦机收面积40.38千公顷,占小麦收获面积的97.9%;机电灌溉面积50.06千公顷。农用化肥(折纯)施用量3.13万吨。农村用电量5818万千瓦小时。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到41.67千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79%;旱涝保收面积达到34.76千公顷。机电井累计达到7865眼,其中配套的机电井5837眼,配套率达到74.2%。排灌动力机械达到2.59万台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在村村通电的基础上,实现村村通电话、村村通汽车和村村通有线电视。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实现新突破,实现通自来水的村298个,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34%。全县按照高标准扩建了3处中心卫生院,规范了445个村级卫生室,全县32.37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8.4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上年的126家发展到161家,增加32家。完成工业增加值33.95亿元,增长40.1%。当年实现工业产值122.3亿元,增长42.54%,其中,国有企业实现产值27.31亿元,集体企业0.7亿元,股份合作制企业0.5亿元,股份制企业29.4亿元,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1.03亿元,增长25.7%;私营企业45.76亿元。轻工业企业产值74.74亿元,增长41.61%;重工业企业产值42.64亿元,增长44.16%。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63.7:36.3。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2.44亿元,同比增长10.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0.2%,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运行质量继续改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5.95亿元,增长39.8%;利税13.39亿元,增长34.1%;其中利润8.77亿元,增长50.2%;全员劳动生产率13.05万元/人,增长19.1%;产品销售率98.45%,提高1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23.95%,提高11.6个百分点。工业利税超千万元的企业达到27家,增加7家,其中超亿元的企业达到3家。 工业节能降耗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耗能是149.4万吨标准煤,比去年同期下降10.35%。全县全部用电量14.24亿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量13.93亿千瓦时。 建筑业生产稳定增长,经济效益明显好转。资质以上建筑企业10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08亿元,增长13.7%;实现利税983万元,增长20.1%。期末从业人员4720人,建筑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78686元/人。全县房屋施工面积45.7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7.04万平方米,房屋竣工率59.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0亿元,增长20.8%。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4亿元,增长17.3%。 房地产开发平稳运行。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03亿元,增长11.6%。商品房开发持续增长。全县房地产开发量17.61万平方米,增长15.8%;房屋竣工面积4.06万平方米,增长13.5%;商品房销售面积4.11万平方米,增长20.3%。 五、国内外贸易、民营经济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34亿元,增长16.8%。其中县及县以上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31亿元,增长17.8%;县以下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1.03亿元,增长14.5%。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4.06亿元,住宿餐饮业零售额7.08亿元,分别增长17.4%和16.1%。在全部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14.66亿元,增长19.4%,所占比重达到60.2%。城乡集贸市场稳步发展。全县年末亿元商品交易市场达到4处。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截止2006年底,全县民营经济发展到1.72万户,增长0.2%。其中民营企业1790户,增长17.5%。从业人员达到6.89万人,增长17.4%;注册资金15.89亿元,增长9.6%;上交税金2.13亿元,增长41.4%。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021万美元,下降41.5%。其中,出口1201万美元,下降20.2%,进口820万美元,下降58%。 外商投资实现新突破。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外商直接投资)1318万美元,增长136.2%。 六、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