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德州市德城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2-03-03来源:德州市德城区统计局 点击:
房地产开发投资稳定增长。完成房地产开发土地面积13.37万平方米;商品房屋施工面积38.91万平方米,增长48.6%;房屋竣工面积10.73万平方米,下降53.08%,施工合格率继续保持100%的良好水平。商品房销售额2.77亿元,增长23.33%;其中住宅销售额2.72亿元,增长29.13%。商品房销售面积18.5万平方米,增长18.7%;其中销售给个人的住宅面积为18.36万平方米,增长25.64%。 五、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公路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2004年,全区交通运输业完成公路货运量849万吨,货运周转量71848万吨公里;公路客运量1953万人,客运周转量68859万人公里,其中:出租车完成客运量1258万人,客运周转量3776万人公里。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市场建设取的新进展。2004年,我区立足区位优势,努力建设大市场,全面提高服务水平,挖掘三产资源,搞好大流通,扩大了辐射区域,围绕便民、利民,优化商业网点布局,搞好便民超市,繁荣活跃了城区市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亿元,增长18.1%,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82亿元,增长21.7%。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零售额0.66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3.28%;个体经济零售额14.53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14.53%,私营经济类型的零售额3.49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达到17.47%。其他经济类型零售额1.32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6.6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5.18亿元,增长19.6%;餐饮业零售额3.15亿元,增长18.7%;其他行业零售额1.67亿元,增长5%。加强专业批发市场建设,进一步调整完善了发展布局,突出抓好装饰材料城、好宜居、堤岭钢材、光明棉布等市场的培育升级,建成了一批规模大、辐射广、带动力强的专业批发市场,年末全区各类市场发展到79处,其中年交易额过亿元的市场7处。 七、对外经贸、 利用外资增势强劲,出口保持较快增长。2004年,全区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外经贸工作实现新突破,全年新批“三资”企业17家,合同利用外资完成6114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182万美元,分别增长6.3%和18.2%;大力发展加工贸易,进一步扩张出口总量,调整了出口产品结构,刺激了出口增长,全年完成自营出口3384万美元,增长77.4%。 八、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讯猛发展,主体地位更加突出。2004年,全区继续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坚持扩面与培强并重,民营经济总量迅速膨胀,群体再扩张,环境再优化,皇明、克代尔、华北纸业、NPC电子、华源纺织、双一实业等民营骨干企业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全区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全区民营经济户数15514户,增长21.54%、从业人员92635人,增长34.93%、注册资金286457万元,增长70.05%、营业收入1925608万元,增长36.9%、上缴税金17027万元,增长35.5%。 九、财政 财政收入保持稳步增长。2004年,全区各级财税部门切实加强收入组织工作,深挖税收增收潜力,积极转变收入增长方式,不断优化和调整收入结构,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了80.04%,收入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全区完成财政总收入27751万元,增长20.13%。地方财政收入18916万元,增长30.3%。主要收入项目中,工商税收14402万元,增长25%;农业四税739万元,下降25.43%;其它收入3775万元,增长39.56%。地方财政支出27649万元,增长22.6%。其中企业挖潜改造资金17万元;科技三项费支出49万元;农业支出3846万元;教育事业费支出4213万元;医疗卫生支出1073万元;社会保障补助支出457万元;行政管理费支出6379万元;其它支出11615万元。 十、科技、教育、卫生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继续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科技事业健康发展,全年申请专利居全市首位,列入星火计划3项,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6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 加大教育投入,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全区加大调整了中小学教育投入,加强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加快了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投资5000万元,对五中、九中进行了改造。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大工作力度,加强规范管理,集中力量抓好“双高”普九,努力争创全省教育示范区,教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有了新的提高。年末全区拥有普通中等学校11处,在校生16100人;职业中学1处,在校生399人;小学39处,在校生22633人。全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继续全面深入开展,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等教育普及程度显着提高,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100%。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2004年我区加强了公共卫生设施建设,组建了市立医院医疗集团和黄河涯中心卫生院,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进,50%的农民加入了合作医疗。进一步健全疾病防控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体系,为广大群众提供高效、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45家,其中医院2家,拥有医疗床位663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316人,其中医生806人。 十一、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2004年,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保障了低收入和弱势群体的正常生活,1.3万低保对象得到应保尽保,低保标准由130元提高到150元。大力实施就业再就业工程,再就业率达到75%。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居住条件明显提高。年末全区城镇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为9404元,增长11.16%,比上年月人均增加79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97元,增长10%,人均消费支出5888元,增长13.83%,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1.78平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3720元,增长10.1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85元,增长11%,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4.5平方米。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稳步增加。 每百户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十二、人口 2004年,全区年末人口为37.2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55万人;在总人口中女性为18.34万人。全年出生人口4628人;人口出生率为12.95‰;死亡人口893人,人口死亡率为2.5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45‰。 注:全区总人口数字由德城区公安分局提供;出生、死亡人口及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由区计生委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