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苏州市吴中区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2-03-13来源:苏州市吴中区统计局 点击:
2002年,全区各级各部门在区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富民强区目标,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和十六大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我国加入WTO为契机,抓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民资本大流动的机遇,全国以赴招商引资,大力加快载体建设,掀起了利用外资、民资、内资的新高潮,有力推进和保证了全区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深入推进、城镇建设和管理得到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经济发展 2002年,全区经济高开高走,国民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7.47亿元,同比增长15.7%,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6.7%。其中,第一产业实现9.82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实现81.97亿元,增长17.4%,第三产业实现55.67亿元,增长15.6%。三次产业的构成比例由上年的7.4:54.8:37.8调整为6.6:55.6:37.8。全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7411元,较上年净增加近3500元。全区实现财政收入17.84亿元,同比增长37.6%,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8.88亿元,增长55.5%。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达2.3个百分点。 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区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增加投入,依靠科技进步在结构调整中努力提高农林牧渔业生产水平。2002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64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农业产值10.78亿元,林业产值0.93亿元,牧业产值1.75亿元,渔业产值6.18亿元。养殖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扣除农民家庭兼营商品性工业)的比重达55.8%,比上年提高近1.7个百分点。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进一步调减,新增经济种养面积1.2万亩,粮经比例达到3:7。农业标准化建设全面启动,引进种养新品50只,推广优质良种20万亩次,建设了28个无公害生产基地,总面积达8.3万亩,制定了41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10个农产品通过省无公害标志认定,新注册农产品商标20只。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申报市级龙头企业3家,新增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30家,总投资8亿元,初步形成蔺草、果品、蔬菜、饮料等加工主导产业,创出了“超市+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营销新路子。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如下: 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环太湖大堤建设大部分工程已经完工,全年完成河道疏浚161公里,加固加高防洪圩堤111.3公里,完成各类水利配套建筑物417座,较好地完成了全年水利建设任务。加快了生态防护林和经济林建设,全年新增绿地面积11362亩,其中新增生态防护林3403亩,商品经济林1584亩,农村绿化覆盖率达20.3%。农业综合机械化装备水平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8.3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95台,联合收割机88台。全年农林牧渔业用电量2252万千瓦时,化肥施用量(折纯量)14531吨。 农业对社会的贡献率逐步加大。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商品产值16.2亿元,比上年增长6.6%,农林牧渔业商品率达82%,比上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 农村经济继续稳定发展。全区农村经济总收入254.75亿元,同比增长17.2%,农村经济可分配净收入48.1亿元,同比增长11.3%。 工业 在出口较快增长和市场销售回升的拉动下,工业生产持续加速。2002年全区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2.72亿元,同比增长17.1%;完成工业总产值321.7亿元,增长18.0%。民营工业和“三资”工业的“助推器”作用日益明显,两者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超过80%。在工业生产不断加速的同时,产品销售亦同步上升,产销衔接日趋良好。全区实现工业销售产值309.34亿元,增长19.2%;产销率达96.2%,较去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同时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全区实现工业销售收入294.76亿元,增长25.7%,实现利税总额27.85亿元,增长42%。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新兴主导产业快速成长,工业发展后劲增强。通过技术创新,加快结构调整,全区机电一体化、医药和精细化工、新型建材等新兴支柱产业蓬勃发展,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例达21.8%,较上年增加2.5个百分点。 建筑业 全区建筑业市场秩序不断规范,健全规章制度,强化行业管理,提高工程质量,生产经营保持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9.25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全区建筑施工企业全年施工项目1016个,竣工项目742个,施工面积231.3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10.4万平方米,较上年均有较大增长。 交通运输业 全区继续加快交通建设,公路、航道网络不断强化,综合运输能力得到提高。2002年全区实现交通运输业增加值6.4亿元,较上年增长16.4%。2002年末全区拥有机动运输车14718辆,其中:汽车14519辆。交通系统全年完成客运量349.9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2765万人公里;货运量37.4万吨,货物周转量6669万吨公里。 国内贸易业 2002年全区积极培育新消费增长点,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拓宽消费领域,努力提高消费总量,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据统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2亿元,增长15.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0.31亿元,增长14.0%,餐饮业5.05亿元,增长16.1%。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市场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区各类市场达70个,全年成交额28.51亿元,增长7.6%,其中,消费品市场成交额19.12亿元。 市场物价 居民消费价格在持续4年下降之后首次抬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达到100.4%,价格总水平稳中略升。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99.5%,分别比上年升1.4个百分点。各大类价格指数如下:(单位:%,以上年为100,资料来自于2002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金融业 金融业不断强化服务功能,各项业务不断扩大,运行状况较为平稳。全区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支持一、二、三产业发展,加强金融管理。年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53.6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3.6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31.9亿元和16.4亿元,增长26.2%和21.2%;贷款余额87.3亿元,同口径比年初增加26.9亿元,增长44.6%。 房地产业 全区房地产销售大幅上升,住宅价格上扬,同时房地产开发合理调控,空置房消化成效明显。全年完成房地产投资额8.68万元,增长68.2%。商品房销售面积达48.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46.1万平方米,实现商品房销售额达9.1亿元,增长33.8%。结合城镇拆迁改造,开发建设了一批环境优美、物业管理健全的高品位住宅小区,提高了全区房地产业的档次水平。房地产二级市场交易日益兴旺,交易总面积91万平方米,交易额6.8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