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连云港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2-03-10来源:连云港市统计局 点击:
连云港市统计局 二○一二年三月九日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扣主题主线,抢抓机遇、凝心聚力、真抓实干、锐意进取,深入实施沿海开发,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一、综合 经济总量继续扩大。初步核算,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1410.52亿元,增长13.0%,居全省第三位,较上年前移一位。人均水平跃上新的台阶。全市人均GDP突破3万元,达到32119元,增长13.7%。其中市区人均GDP达到48147元,增长10.8%。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型,优质、高效农业比重进一步提高。工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传统工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以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制造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支撑的新型工业体系正在形成。服务业产业层次逐步提高,对连云港经济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显现。2011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04.41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53.98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52.13亿元,增长13.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5.3:45.7:39.0调整为14.5:46.4:39.1。 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县域GDP共实现903.29亿元,占全市比重64.0%,较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增长14.3%,增速较全市平均高1.3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县域前列。 2011年全市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一是经济总量依然偏小,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二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节能减排压力加大;三是外部经济环境趋紧,利用外资难度增加;四是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压力加大,改善群众生活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二、农林牧渔业 粮食生产连续九年丰收。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31.9万亩,比上年增加了0.52万亩,增长0.07%;亩产为475.3公斤,增长1.6%;大旱之年总产量345.98万吨,增长1.6%,连续九年丰产丰收。 高效农业发展加快。开展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基地“三大创建”活动,加大农业园区建设力度,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园区4家,市级12家。目前,全市共有省级农业产业园区6家,市级农业产业园区24家,千亩连片设施农业示范基地34个,畜牧规模养殖场(区)1.68万个。新增高效农业33.3万亩,设施农业15.6万亩。 畜牧生产整体较好。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畜牧业保持健康发展。全年生猪出栏405.61万头,肉牛21.58万头,禽类6667.28万只,生猪、家禽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71.0%和88.2%,较上年同期增长8个百分点以上。 渔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5.2万吨,增长6.9%,其中海水产量41.6万吨,增长7.8%,淡水产量23.6万吨,增长5.4%;水产品出口创汇9000万美元,增长11.8%。新增高效渔业面积10.12万亩,新增设施渔业5万亩,新增工厂化养殖6万平方米。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开展了农产品五项专项整治行动,生鲜乳、饲料、“瘦肉精”、三聚氰胺等检测合格率均为100%,蔬菜、水果、茶叶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96%以上。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重点打响生态品牌、特色品牌和原产地品牌,新增“三品”品牌超过397个,新增省级名牌农产品4个。全市已通过认证“三品”品牌近千个,认定“三品”基地面积432.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8.0%。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工作的重点,组织农业园区产销合作集中签约,6家被认定为首批市级农产品加工集中示范区。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新增5家企业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79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26家,市级151家。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330亿元,实现利润42亿元,分别增长25.0%和18.0%。 生态农业建设扎实推进。新建农村户用沼气8150户、畜禽沼气治理81处、秸秆气化站12处。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整治,突出做好重点饮用水源地沿岸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推进生态家园示范村建设,加强观光休闲农业建设,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主导地位继续加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34.75亿元,增长19.4%,高于全省平均增速5.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二位。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共有3家,比去年增加2家,过十亿元企业新增20家、总数达到48家,过亿元企业新增106家、总数达到357家。全市48家销售过十亿元企业累计完成销售收入1487.23亿元,增幅高达51.5%,高出全市销售增幅7.1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57.6%。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19.64亿元,增长43.7%;其中重工业1873.66亿元,增长51.7%;轻工业745.98亿元,增长26.9%;重工业占比比年初提高了3.4个百分点,达到71.5%。 工业效益平稳增长。规模以上工业效益总体良好,在列统的34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7个行业利润同比保持增长态势。医药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六个行业利润过1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180.88亿元,增长21.3%,实现利税总额282.63亿元,增长23.2%。 主要行业发展良好。行业产值比重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的行业依次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七个行业。七大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98.1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4.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四个行业产值突破200亿元,分别为424、264、253、230亿元。 重点企业支撑有力。20强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053.45亿元,增长44.2%,总量占规模以上产值的40.2%,拉动全市产值增长17.7个百分点。镔鑫特钢、兴鑫钢铁、金信利不锈钢、东茂矿业四家企业产值增幅超过100%,分别增长104.6%、107.4%、924.6%、897.8%。 “三新一高产业”发展提速。“三新一高产业”累计完成产值1214.8亿元,增长45.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6.4%,其中新医药完成产值204.4亿元,增长28.5%,恒瑞的国家一类新药-艾瑞昔布已进入市场推广阶段,阿帕替尼有望明年初上市;新能源产业完成产值309.2亿元,增长30.2%,国电联合动力“省风力发电技术重点实验室”获批;新材料产业完成产值295.4亿元,增长85.4%,全国首家高性能纤维专业质检中心建成使用;高端装备制造完成产值640.4亿元,增长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