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廊坊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2-03-10来源:廊坊市统计局 点击:
邮电通讯业进一步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39.1亿元,增长9.5%。其中,邮政业务收入3.0亿元,增长20.4%。年末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10.1万门;固定电话用户85.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30.0万户。 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扎实推进项目建设,打造旅游发展环境。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10.6万人次,增长22.0%,实现旅游收入79.1亿元,增长21.8%。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1000.0万人次,创收77.2亿元,分别增长22.2%;接待国际旅游者10.6万人次,增长10.1%,创汇2832.5万美元,增长9.1%。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全市实现财政收入[5]251.4亿元,增长28.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40.3亿元,增长32.5%。一般预算支出227.7亿元,增长26.8%。 金融形势保持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285.6亿元,比年初增加289.2亿元,同比少增83.6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58.7亿元,比年初增加190.4亿元,同比多增8.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568.5亿元,比年初增加226.1亿元,同比少增52.3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0万人,减少23.1%,在校生4.7万人,减少26.6%。高中阶段适龄人口毛入学率89.6%,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全市普通高中32所,招生2.4万人,减少11.2%,在校生7.5万人,减少6.2%;普通初中151所,招生4.4万人,在校生13.8万人;普通小学808所,招生6.1万人,在校生30.8万人;全市各类幼儿园291所,在园幼儿10.8万人;特教学校7所,在校生770人。2011年普通高考报名考生2.0万人,本一上线1046人,减少40.5%,本二上线3442人,减少32.7%,本三上线10494人,减少22.1%。 科技事业全面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61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54.5亿元,增长31.5%。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30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项、国内领先水平90项、国内先进水平32项。获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11项,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9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36项,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20项。全年登记技术合同1501项,技术合同成交额6.8亿元,增长14.6%,其中技术交易额5.9亿元,增长17.6%。专利申请量1326件,授权量982件,分别增长11.0%和7.0%。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继续推进。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艺术表演场所5个,群艺馆2个,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5个。“幸福廊坊”文化艺术节、庆祝建党90周年广场文化活动、“幸福田园春之声”农村先进颁奖晚会等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动的开展,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一年来,全市推出优秀文艺作品356件,其中获国家级奖项的15件,获省级奖项的45件,获市级奖项的61件。截至目前,全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1项,省级57项。全年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长度达7592公里。有线电视用户48.2万户,增长4.3%,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 卫生事业稳步前进。年末全市有乡以上医疗卫生机构934个,其中医院87个,通过ISO9000认证的医院9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0个。年末卫生机构(包括妇幼、社区等)共有床位15879张,其中医院拥有床位11316张,增长7.5%,卫生院拥有床位3657张,增长7.4%。全市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9222人,增长7.9%,其中执业医师6564人,执业助理医师1921人。乡镇卫生院90个,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2748人,增长3.0%。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到295.0万人,增长1.4%。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果。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以打造万人元旦长跑、全民健身日等全民健身活动品牌为抓手,在全市掀起全民健身的新高潮。广泛开展各种联赛和比赛4000多次,参加活动人数达150万人(次)。全市体育人口达到15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4.2%。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得到提升。全市有18个运动项目的26支队伍331名运动员参加了省年度比赛,获得金牌36枚、银牌34枚、铜牌32枚、团体总分2055.5分,为参加省十四届运动会打下了基础。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持续增长。据户籍统计,2011年末,全市总人口424.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7.8万人,出生率为18.39‰,死亡人口5.6万人,死亡率13.39‰,净增人口5.9万人,自然增长率5.0‰,比上年下降3.95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市城乡居民家庭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18元,增长12.6%。其中,工资性收入16814元,增长8.9%。人均总支出19733元,增长21.0%。其中,消费支出14388元,增长18.0%。全市城镇单位[6]从业人员年平均劳动报酬39285元,增长8.1%。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9945元,增长7.3%。农民人均纯收入9102元,增长19.9%。 ![]()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全市城乡居民家庭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年末城镇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30辆,增长30.4%,摩托车34辆,减少12.8%,彩色电视机126台,增长0.1%,家用电脑78台,增长6.8%,健身器材6套,增长20.0%,空调器144台,增长6.7%,微波炉51台,减少0.6%,固定电话86部,减少8.5%,移动电话194部,增长3.7%。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0.0平方米,与上年持平,住楼房户占79.4%。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彩电129.1台,增长0.1%,摩托车38.4辆,减少30.2%,普通电话81.1部,减少8.9%,移动电话201.6部,增长75.3%,电脑40.0台,增长235.3%。农民居住条件逐步改善,农民人均居住住房面积达到37.7平方米,增长17.8%。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42.7万人,新增3.8万人。各类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25.6万人,新增0.1万人。其中在岗职工22.0万人,离退休人员3.6万人。机关及事业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7.1万人。其中,在岗职工13.3万人,离退休人员3.8万人。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率均达到100%。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89.1万人,新增5.7万人,其中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35.7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24.7万人,新增1.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30.0万人,新增3.2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24.2万人,新增91.3万人。全市共有14.2万人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减少0.5万人,其中,城镇居民3.0万人,农村居民11.2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