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南平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2-01-04来源:南平市统计局 点击:
重点项目建设成果丰硕,极大地推动投资的增长。市政府确定的18个重点项目去年完成投资22.49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21.6%,比上年增长36.3%。大部分在建重点项目按计划完成,特别是一批重大的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工业企业更新改造项目的建设,如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一期工程、五条出省入闽通道、南孚技改、亚明电器技改等,为我市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增加值25.19万元,比上年增长8.5%。 综合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2306万吨,比上年增长2.4%。其中,铁路493万吨,比增4.4%;公路1744万吨,比增0.1%;水运69万吨,比增11.3%。客运量完成3859万人,比增0.6%,其中铁路300万人,比上年下降5.7%;公路3500万人,比上年增长0.8%;水运23万人,比上年下降17.9%;航空36万人,比上年增长1.15倍。 邮电事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完成23.92亿元,比上年增长22.8%。邮电业务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邮政信函、电报等传统业务下降,电信业务持续增长。全年电信业务总量完成22.28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占邮电业务总量93.1%。各县(市、区)全部实现电话交换程控化,城乡固定电话用户达57.66万户,比上年增长23.9%,移动电话用户达36.27万户,比上年下降2.0%。数据通信业务高速发展,年末数据基本用户达12.75万户,比上年增长1.07倍。 六、消费品市场 城乡市场共同繁荣。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88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市的消费品零售额41.98亿元,比增13.4%;县及县以下的零售额40.90亿元,比增9.2%。行业之间发展相对平衡,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7.68亿元,比增11.6%;餐饮业零售额10.05亿元,比增13.2%;其他行业零售额15.15亿元,比增9.1%。从经济类型看,非公有制经济零售增长快,国有经济零售额9.06亿元,下降1.5%;集体经济零售额9.33亿元,下降6.5%;私营经济零售额5.35亿元,比增67.8%;外商及港澳台经济零售额0.67亿元,比增63.9%;个体经济零售额52.51亿元,比增10.1%,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63.4%。 商贸餐饮业经济效益进一步好转。全市62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销售收入103.22亿元,比上年增长12.71%;实现利润总额3.87亿元,比增47.38%;亏损企业14家,比上年减少6家。 市场价格基本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呈现降中趋稳的态势,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0.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下降1.5个百分点;消费品价格指数上升1.3个百分点,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下降5.7个百分点。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持平。 七、对外开放 对外贸易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全年进出口总值2.08亿美元,增长13.05%,其中出口总值1.43亿美元,增长23.5%;进口总值0.65亿美元,下降3.74%。 利用外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年新批外商投资合同项目105项,比上年增长29.6%;合同外资金额2.81亿美元,比增36.3%;实际利用外资2.2亿美元,比增8.2%。外商直接投资新批项目平均合同外资规模为26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2%。在新签合同中,投向第二产业合同金额15215万美元,增长74.7%;投向第三产业合同金额11984万美元,增长9.3%。年末实有工商注册登记的外商投资企业567家。 对外劳务合作继续发展。全年外派劳务566人,对外劳务合作业务拓展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山海协作引进市外资金大幅增长。全市山海协作合同引进资金29.47亿元,实际到资12.36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倍。 旅游业保持着强劲的发展态势,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全市旅游接待人数471.0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1%;实现旅游总收入14.55亿元,比增20.25%;旅游直接创汇2909万美元,比增16.4%;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为5.71%,比上年提高0.45个百分点。 八、财政金融 财政增收形势看好。无论是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还是市本级收入,均呈现两位数增长。财政总收入完成19.18亿元,比上年增长11.74%;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11.2亿元,比增16.3%,增幅创1997年以来的最高值。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市本级收入3.48亿元,比增20.51%。全市财政支出17.94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全市税务部门组织的各项税收收入为17.59亿元,比增16.9%,其中,国税部门税收收入10.71亿元,比增9.3%;地税部门税收收入6.88亿元,比增14.1%。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性收入所占比重达84.32%,比上年提高2.41个百分点;增值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农业特产税等主税收入达7.45亿元,比上年增长16.04%,占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6.5%,对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65.6%,拉动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7个百分点。财政增收的主税基础更加扎实。 金融对经济活动的支持力度加大。2002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18.3亿元,比年初增长11.3%,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5.65亿元,比年初增长13.30%。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50.07亿元,比年初增长10.3%,创1997年以来的最高值。新增存款基本上被投放。 九、科技教育 科技队伍和科研开发机构继续壮大,科技转化生产力的步伐有所加快。全市列入省重大、重点科技项目有18个,推广应用科技成果269项,比上年增加23项;开发新产品249项,增加10项。民营科技发展步伐加快,全市新办民营科技企业44家。 全市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10882人,比上年减少653人;普通高中在校生44397人,比上年增加6255人;初中在校生159410人,比上年增加6370人;小学在校生273586人,比上年减少11043人,小学入学率99.72%;幼儿园在园人数59907人,比上年减少5534人;全市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3001人。 十、文化卫生 文化事业继续发展。全市年末各类艺术表演团体6个,剧场、影剧院23个;全市现有公共图书馆10个,图书总藏量108万册;全市有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个,博物馆9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10个,文化站132个。 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广播电台1座,调频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3座,每日播出节目10套,广播人口覆盖率95.03%,比上年提高0.47个百分点;电视台1座,发射台和转播台19座,每日播出节目2套,电视人口覆盖率96.71%,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