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眉山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1-12-06来源:眉山市统计局 点击:
建筑业增势强劲。全市具有资质四级以上的企业有75个。全年工程施工个数1075个,工程竣工个数614个。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8.42亿元,增长34.3%,增幅提高14.8个百分点。建筑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1.4%,拉动经济增长2.9个百分点。建筑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6%,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五、国内贸易、对外经济 全市消费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39亿元,增长14.9%。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销售额37.29亿元,增长10.2%。餐饮业实现销售额9.92亿元,增长32.8%。从销售对象看,市的零售额11.04亿元,增长18.2%,县的零售额15.92亿元,增长16.3%,县以下的零售额28.43亿元,增长12.9%。全市肉禽蛋类零售额增长12.7%,服装类增长11.8%,五金类增长4.2%,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增长44.8%,中西药品类增长11.2%。年末商品房屋施工面积344.12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1倍,其中竣工房屋面积138.0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2.5%,商品房销售额76756万元,同比增长1.1倍。全年共有连锁企业16家,连锁店120个,专卖店150家。 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出口增幅超过上年。顺应WTO的新形势,我市不断增强外贸企业市场竞争力,地方出口大幅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完成6959万美元,增长4.3倍。其中出口总额为2346万美元,增长80.0%;进口总额为4613万美元,增长147.5倍。 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928.62万美元。实际到位内资34.75亿人民币,增长75.7%。 六、交通、邮电、旅游 2003年,交通运输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3.01亿元,增长10.1%。全年交通道路建设总投资4.13亿元,占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为10.5%。省道106线洪仁段、电解铝进厂和绕厂路、彭双路建成通车,丹蒲路、106线富资段改造基本完工。年末,全市公路总长度达到364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为73公里,一级公路达到98公里,二级公路达到442公里。 旅客货物运输平稳增长。全社会客运量5199万人,增长1%,全社会旅客周转量124436万人公里,增长6.4%。全社会货运量1200万吨,增长2.3%,全社会货运周转量68523万吨公里,增长3.1%。 邮政业稳步发展。全年邮政业务总量5948万元,年末邮政局数278处,全年报纸发行数量3237万份,订销杂志99.72万份,收寄特快专递24.34万件。年末邮政储蓄余额达到11.88亿元,增长23.2%。 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34.54万户,增长25.8%。其中城市电话用户数18.59万户,增长32.5%;农村电话用户数15.95万户,增长18.7%。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9.39万户,增长65%;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14部/百人。 旅游业蓬勃发展。全年接待旅游人数达到334.71万人次,增长58.6%。旅游收入达到7.84亿元,增长37.5%。国际旅游发展良好,全年接待国际旅游人数1727人次,增长31%;旅游外汇收入26.97万美元。年末,全市共有星级饭店9家。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3年,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08亿元,增长27.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65亿元,增长22.7%,地方财政支出16.64亿元,增长12.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6.20亿元,增长11.5%。 金融业务进一步扩大。2003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63.29亿元,比年初增加22.39亿元,增长15.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5.06亿元,增加19.3亿元,增长16.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16.28亿元,比年初增加10.65亿元,增长10.1%;其中农业贷款28.82亿元,较年初增加3.39亿元,增长13.3%,在短期贷款中的比重24.8%;中长期贷款为24.46亿元,增加3.78亿元,增长18.3%,基本建设贷款6.23亿元,增加0.64亿元,增长11.4%。全年累计净回笼资金5367万元。 保险市场快速发展。全年承保额213.46亿元,增长59.3%。保费收入2.91亿元,增长16.4%。赔款及给付0.83亿元,增长64.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0.57亿元,增长3.5%;人身险保费收入2.34亿元,增长31.4%。 八、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广播电视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安排本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94项,申报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8项,2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重点新产品计划,8个项目被列入科技攻关项目,1个项目被列入软科学研究计划。全市建成6个农业产业化基地。全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956期,培训人员达30.57万人次。目前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23家。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7万人,中级技术职称以上人员1.19万人。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有小学273所,中学248所,普通高校1所。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99.53%。在校学生总数479484人,其中小学学生总数281321人,普通中学学生数191836人。全年高中招生数22015人,比上年增加1268人,初中升学率达75.65%。全年共升入大学8259人数,大学升学率达76.1%。全市高考上线率和万人比均居全省第三。全市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共有在校生6228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数1699人。专任教师总数22659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数11910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数10140人。 文化艺术、体育事业繁荣活跃。全市各主要剧场文艺演出400余场,通过影企联姻、科技兴农等方式放映科教片和故事片5700余场。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蓬勃发展,城乡人民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年末,全市有文化馆6个,建成各类文化广场21个,总面积25万平方米。群众业余文艺创作更加繁荣,涌现出一大批业余文艺创作精品。我市作者创作的歌曲《七月的太阳》等歌曲获得四川省“广播新歌”银奖,《九寨儿女情》获首届“金色彼岸之声”全国新人新作银奖。我市的广场舞参加四川省中老年舞蹈大赛获金奖。组织参加我省首届“剑南春”曲艺、小品大赛,获一个银奖、一个优秀奖。积极组织我市队伍参加四川省体育竞赛活动,共获得冠军3个,在全省老年运动会上,取得了台球团体、个人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坚持预防为主,狠抓重点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和爱国卫生工作,加强疫情报告制度落实,做好技术、防疫队伍、物资等各项应急准备。“非典”期间无一例病例。积极做好免疫工作,全市“四苗”接种率平均95.9%。 年末全市医院卫生院数322个,医院卫生院床位数5796张,医院卫生技术人员6940人,医生人数(职业医师)2596人,医院门诊人次173万人次,医院病床实际占用总床日数49.79万日。医院病床使用率53%,孕产妇死亡率0.75‰,新生儿死亡率8.6‰。农村饮水累计受益率99.1%,农村医疗覆盖率达到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