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普洱市江城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1-10-20来源:普洱市江城县统计局 点击:
五、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科技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继续推进“科教兴县”发展战略,大力开展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全县全年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820人,其中农牧科技人员194人。年内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试验、试范,共组织实施省级、市级科技项目9项。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全年共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475期40429人次。基本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体系,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42.6%提高到43.5%,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 教育:教育事业稳步发展。认真实施“教育为本、科教兴县”方针政策,狠抓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并于2010年顺利通过国检验收,全县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年末,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共45所。其中有普通中学7所,在校学生5773人,高中生1067人,初中生4706人,有专任教师371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45.97%;有职高1所,在校学生434人,专任教师38人;有小学校数27所,小学在校学生9523人,专任教师540人;有教师进修学校1所,教师11人;有幼儿园9所,在园幼儿数1545人,专任老师74人。全年扫除青壮年文盲610人;当年高考上线242人,上线率达98.0%。 文化、体育、卫生、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卫生、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年末,全县有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4.2万册;有文化馆1个,乡(镇)文化站7个,年内《江城报》发行4.8万份。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5个乡(镇)14个基层服务点。认真实施农村电影免费放映“2131工程”,城乡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全县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个,放映2400场次,观众43万人次。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加快,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广播、电视数字化发展加快。全县广播覆盖率为96.0%,电视覆盖率为97.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26.6%。城乡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发展,在全市举办的少数民族运动会中我县得团体项目2金1银的好成绩。年内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4.8万人次以上。 卫生:卫生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农村合作医疗和初级卫生保健进一步健全。传染病和地方病防病能力不断得到增强。城乡配置医疗设备、医疗条件大为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得到加强。全县参合人数达到87326人,参合率为95.41%,补偿医药费为1097万元。城镇居民参加医保人数8243人,补偿医药费84万元。年末全县拥有卫生机构(含服务站、门诊)16个,床位260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71人,千人拥有病床数达到2.1张。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食品监督管理和防艾监督体系不断完善。 六、人口、计划生育、资源和环境保护。 人口: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年末,全县常住人口户数为31876户,比上年增0.9%。其中农业户数为24356户,比上年增0.4%;常住人口为121500人,比上年增长0.5%,其中农业人口99827人,比上年增0.2%。其中少数民族人口98779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1.3%。全县人口出生率为11.00‰,人口死亡率6.00‰,人口自增率5.00‰。年末,全县户籍人口107910人,比上年增1.2%。 计划生育: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得到有效控制。认真落实“奖、优、免、补”政策,健全利益导向机制,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全县计划生育工作取得好成绩。年末,全县已婚育龄妇女22733人,采取各种避孕节育措施20461人,综合节育率为90.01%,三术节育率为85.15%,计划生育率为95.86%。年末,全县累计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4852户,其中累计办理农业人口《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2123户,占全县农业人口一孩家庭户的37.0%,当年兑现一次性奖励金0.30万元,养老生活补助金13.86万元,发放教育“奖学金”8.59万元。 资源和环境保护:生态和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环境保护投入不断增加,全民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狠抓节能减排工作,新建农村节能沼气池944口,完成节柴改灶320户,新建农村太阳能热水器230台,微小水电9台。年末,全县有环境监测机构1个,环境保护系统人员8人。自然保护区1个,保护区面积68265亩。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16%。 七、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 劳动就业:劳动就业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县年末从业人员达74672人,比上年增长1.2%。其中单位从业人员6132人,同比减0.1%;城镇就业人员12290人,同比增5.8%;乡村从业人员62382人,同比增0.3%。年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576人,比上年减少1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4%,与上年同期持平。全年共开发就业岗位503个,完成再就业培训864人次,实现城镇就业人员673人。 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完善。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参保人数不断增加。全县城镇养老保险人数达到4549人,支付养老金1630万元,农村养老保险人数556人,支付养老金1.2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数9179人,支付医疗统筹金1131万元;工伤保险人数5216人,支付工伤保险统筹金33万元;生育保险人数5084人,支付生育保险统筹金24万元,离休人员参加医保人数27人,支付医疗统筹金44万元;失业保险人数3693人,发放失业救济金10.6万元。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居民中共有1598户、2995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发放保障金561万元;农村居民中共有13710户、44654人次享受农村低保,共发放保障金3374万元。 八、人民生活、扶贫工作和社会福利事业。 人民生活: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645元,比上年增加819元,增长12.0%;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24468元,比上年增加1444元,增长6.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24元,比上年增加366元,增长16.2%。 扶贫工作:全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积极争取各类扶贫项目和资金5319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639万元,上海对口帮扶资金470万元,上海宝钢援建资金410万元,信贷扶贫资金2800万元。实施整村推进项目19个村民小组。分别加强了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科技措施和社会公益方面的综合整治。年内分别解决了贫困人口76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007人,实现劳务收入705万元,贫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逐步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