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晋城市沁水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1-09-01来源:晋城市沁水县统计局 点击:
沁水县统计局 (2011年3月25日)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转型跨越发展为核心,紧紧围绕“三转三化三提高”的总体要求,坚定信心,团结奋进,攻坚克难,有效举措,促进了全县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稳定较快发展。各项主要指标保持增长,民生建设继续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沁水“十一五”规划圆满收官、“十二五”规划顺利开局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 经济增长:初步核算,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100.1亿元,是“十五”44.3亿元的2.3倍,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2%,增速比上年加快6.9个百分点,分别高出全国、全省、全市水平3.9个百分点、0.3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增速位列全市六县(市、区)第三,“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亿元,增长38.0%;第二产业增加值78.1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18.1亿元,增长10.8%。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9%、78.0%和18.1%;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三次产业贡献率分别为6.6%、76.6%和16.8%,三次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9、10.9和2.4个百分点。 价格: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2%,比上年同期上升0.9个百分点。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类别看,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三升五降”,食品、烟酒及用品、居住类分别上涨8.7%、1.9%、2.1%;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分别下降1.7%、3%、0.4%、1.9%、3.2%;消费品价格上涨3.5%。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2.1%,比上年同期上升1个百分点。 就业:全年实现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024个,完成年度目标的115%。其中企业吸纳就业1545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828人,灵活就业1651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705人,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175人。转移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9100余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9%。 二、农业 产值及收入: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8073万元,增长34.5%。其中,种植业完成35166万元,增长64.0%;林业完成8991万元,增长11.6%;牧业完成21689万元,增长13.3%;渔业完成668万元,增长8.6%;农林牧渔服务业完成1560万元,增长15.1%。全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71263万元,增长0.9%。 种植面积: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95863亩,比上年增加16208亩,增长3.4%。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62597亩,比上年增加14305亩,增长3.2%;粮食作物中,小麦面积130001亩,比上年增加7191亩,增长5.9%;玉米面积241659亩,比上年增加2583亩,增长1.1%。 农作物产量:全年粮食总产量131394吨,比上年增产63802吨,增长94.4%,创历史新高。其中,小麦产量27342吨,增长17.9%;玉米产量90973吨,增长142.0%。粮食亩产量284公斤,比上年增产134公斤,增长88.3%。播种面积的大幅增加和较为适宜的气候条件是保证今年粮食丰产的主要因素。全年油料总产量1584吨,增产143.3%;棉花总产量148吨,增产20.6%;蔬菜总产量36559吨,增产0.8%;水果总产量5308吨,增产19.7%。 畜禽及水产品产量:年末大牲畜存栏2849头,下降8.4%;猪存栏22457头,下降33.4%;羊存栏155343只,下降4.0%;年末羊群饲养量297444只,增长13.4%;肉类总产量6199吨,增长14.4%;蜂蜜产量730吨,增长57.5%;牛奶产量731吨,增长53.6%;禽蛋产量3091吨,下降34.4%;蚕茧产量1232吨,增长12.0%;水产品产量267吨,增长8.5%。 林业生产:年末全县森林面积193.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8.4%。全年完成营造林合格面积2.38万亩,绿化道路242公里,新育苗木0.26万亩,新发展经济林0.52万亩,提高了全县绿化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 “三农”新成效:全年用于“三农”方面的投入达1.6亿元,比上年增长14.2%;累计发放各种补贴资金2946.7万元。完成了100个养羊园区“五配套”工程,羊群饲养量达到29.7万只;新增干鲜果经济林5800亩,新建优质桑园2400亩。年末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15个,农业产业化程度有了提高。全年实施农业发展项目34项,其中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通过国家级检查验收,农田水利和节水灌溉工程全面实施,新增节水面积1000亩,水保初治面积2.1万亩;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64处,解决了2.58万人的饮水安全。投资2300万元,重点实施整村脱贫、扶贫移民、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培训扶贫“五大工程”,建成移民住宅162座,移民500余人;在郑村镇实施了煤矿采空区、沉陷区移民搬迁试点工程;全年发放帮扶资金200万元,发放贫困家庭学生助学金59.1万元。同时,广大干部职工共捐助帮扶资金143万元,为偏远山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全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2.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增长36.4%,比上年增加14.8个百分点,增幅位居全市六县(区、市)第一,“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5.7%。其中,煤炭行业增加值25.5亿元,增长38.5%;煤层气行业增加值5.0亿元,增长44.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实现利润18.9亿元,同比增长161.7%;完成税金总额10.7亿元,同比增长54.8%;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累计完成工业销售产值655821万元,同比增长44.1%;产销率达到99.3%,比上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 全年累计生产原煤536.2万吨,同比增长7.2%;煤层气抽采量180590万立方米,同比增长87.2%;煤层气利用量117783万立方米,同比增长99.0%;洗煤85.2万吨,同比增长11.0%;发电量完成112435万度,同比增长8.2%;铸件13120吨,增长223.6%;焦炭完成102599吨,下降28.5%。 民营:全年民营经济组织发展到9426家,增长390家,其中民营企业358家,增长105家,从业人员39223人,增加3054人。全年民营企业完成增加值35.12亿元。同比增长17.04%;完成总产值79.66亿元,增长17.02%;完成营业收入68.42亿元,增长19.81%;完成工业产值60.47,增长14.01%;完成工业增加值26.27亿元,增长14.03%;实现税金10.51亿元,增长16.0%。 建筑业:年末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共有4家,完成总产值7793万元,同比增长96.0%,其中,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和其他工程分别完成5152.4万元、1134.4万元和1506.2万元。签订合同额9983.5万元,同比增长102.4%,其中本年新签合同额9113万元,增长105.5%。建筑施工面积达到78114平方米,增长61.5%;房屋建筑竣工面积完成67764平方米,增长58.3%;房屋竣工价值完成6353.8万元,增长9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