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济南市章丘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1-09-06来源:济南市章丘市统计局 点击:
章丘市统计局 2010年3月3日 2009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全运”为中心任务,积极开展“项目推进年”、“企业发展年”活动,有效应对金融危机,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列2009年度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第39位,被评为中国十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中小城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和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 一、综合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测算,全市生产总值439.5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5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240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152亿元,增长14.6%。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0.8:54.6:34.6。人均生产总值43513元,增长13.8%。 运行质量逐步提高。全市地域财政总收入39.30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02亿元,增长15%。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达到55.44%,比上年提高1.46个百分点。全年国地税收入30.62亿元,增长17.6%。其中:国税19.59亿元,增长20.1%;地税11.03亿元,增长13.3%。服务业税收增长较好,实现税收7.0亿元,增长21.7%。 物价水平总体平稳。粮油及相关制品类价格稳中有升。小麦玉米涨幅在20%以上,食用油年内涨幅在10%左右。肉蛋禽奶类价格较稳定。生猪价格回升趋稳,与上年基本持平;牛羊肉价格变化较小;鸡蛋价格总体较为平稳,价格波动小于上年。主要生产资料类价格较稳定。化肥类价格基本稳定,小有波动但变化不大;其它生资类产品如农膜、地膜和农药等价格维持平稳。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按照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采取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投入农业资金5亿元,落实“四项补贴”9908万元,加快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着提高。粮食生产连续七年获得丰收,再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4.6万亩,比上年增长1.7%。粮食总产量65.97万吨,增长1.8%。特色农业有新发展。全年蔬菜播种面积37.27万亩,总产169.82万吨,增长0.1%。鲍家芹菜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仅农民种植环节亩收益就高达3万元。辛寨乡科达育苗基地总规模达到315亩,年繁育种苗3000万株,成为全省最大的育苗企业。畜牧业生产较快增长。新发展和提升52处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小区,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3.3%。建有奶牛标准化养殖小区20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50余处,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0余处,肉鸡和肉鸭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近300处,涌现出了济南天元乳业、高官寨罗家奶牛小区、章丘瑞凤蛋鸡养殖等50多家处于济南市乃至全省领先水平的标准化规模养殖企业。肉、蛋、奶产量分别增长4.4%、2.3%、5.0%。渔业生产平稳增长。水产品产量1.06万吨,增长5.0%。林业生产取得积极成效。加大保泉力度,实施中央扩大内需、国债造林、“造林绿化行动”等项目,年内新增造林面积3.55万亩,比年初计划增加1000亩。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69.4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6.9%。 “品牌农业建设年”有序推进。集中打造了章丘大葱、明水白莲藕、鲍家芹菜、柴家韭菜、三阳生态养殖、相公庄金银花等近20个特色种养基地,形成了黄河西瓜、龙山草莓、官庄花卉、辛寨种苗繁育等10多个高档次设施农业基地。年内新申请注册31个农产品商标,新认证14个农业“三品”,总量达到116个。“章丘大葱”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全省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地理标志,品牌评估价值达到22.74亿元。 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济南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达到36家,其中国家级一家(圣泉),省级两家(明水种业、荣元粮油)。产地农产品交易市场发展到48家。年内新增15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类农业合作组织达到419个,其中专业合作社339个。75%的种养户和60%的耕地纳入产业化经营体系。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启动垛庄水库、杏林水库等14处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标准农田建设等农田基建项目,新增高标准农田20万亩。落实国家、省、济南三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43万元,通过补贴新增各类大型农机具430台。大中型拖拉机、玉米联合收获机的保有量达到3950台和528台。农机总动力达到113.8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4%。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79%。主要农作物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步回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9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7%。67.3%的重点工业产品产量实现增长。产销衔接水平趋好,累计产品销售率达到99.56%,比上年提高1.49个百分点。 企业效益明显向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52.6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利税74.1亿元,增长19.2%;利润43.4亿元,增长19.8%。 工业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全年完成工业投入125.1亿元,比上年增长18.4%。银鹭食品、娃哈哈、重弹长力汽车弹簧等一批大项目提前实现竣工投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工业企业规模扩大,骨干企业带动能力增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47家,比上年净增13家。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160家,其中重汽属地1家企业收入过40亿元,圣泉集团和明水大化2家企业收入过20亿元,供电公司、闽源钢铁、海尔电机、济钢属地、章丘发电、日月化工6家企业收入过10亿元。 创新效应增强。新增名牌产品和着名商标20件,“银鹰”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唐和唐功能糖、大颗粒缓释肥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明水经济开发区被命名为“国家火炬计划明水重型汽车先进制造产业基地”。全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件,中国驰名商标3件;山东省名牌产品22件,山东省着名商标28件,济南市名牌产品20件,济南市着名商标27件。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企业达151家,实现产值261.8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8.06%。 建筑业平稳发展。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62家,平均从业人员3.5万人,比上年增长9%。实现产值64.5亿元,增长24.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62.1万平方米,增长19.4%;房屋竣工面积131.3万平方米,下降3.3%。 四、重点服务业 交通运输加快发展。实施了绣江路、S244线、S102线龙山段省道改建工程和陈党线、潘王路曹范段、水寨段、普雪路等县道重点工程,完成农村公路改造项目85.6公里。建立农村公路管养体制和养护资金保障机制,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乡镇(街道)农村道路管理站挂牌成立,市、乡两级管理体制初步形成。对贾曹线、世纪大道13000余平方进行中修,对7条村道实施了大修;全年完成保洁2.86万平方米。运输能力和运输质量明显提高,全市营运车辆保有量达24199辆,营业性载客汽车716辆,其中:班线客车247辆。成立国有出租公司-广通出租车有限公司,50辆新出租车投入运营。纳入行业管理的出租车303辆;公交车127辆,线路9条,年载客1300万人次。农村客运站建设快速推进,建成绣惠、白云湖、埠村、水寨4处乡镇客运站,全市12个乡镇驻地有了等级客运站。全省交通运输示范区建设项目落户我市。农村物流发展取得初步成果。新建绣惠钢铁市场、刁镇蔬菜市场和高官寨西瓜市场货源管理办公室;推进集约化经营,参加集约化经营的车辆1740辆,8吨以上运输车辆90%实现了公司化运营。山东省第一条城际快速客运公交线路---济南至章丘正式通车。胶济客运专线章丘站正式启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