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甘孜州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1-06-14来源:甘孜州统计局 点击:
甘孜藏族自治州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甘孜调查队 2011年3月8日 2010年,全州以跨越发展为目标,紧紧抓住加快藏区发展、扩大内需和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机遇,坚持“巩固回升、加快发展”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富民安康工程和“藏区三大民生工程”,呈现出生产发展加快、需求稳步扩大、运行质量提高、运行环境较好、民生持续改善的良好局面,为“十二五”时期经济新跨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经济发展加快,总量再创新高。经省统计局审定,全州地区生产总值122.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4.1%,增速比上年加快5.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77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4.92亿元,增长20.5%;第三产业增加值49.14亿元,增长12%。一二三次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27%、74.57%、25.16%,分别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6个、7.8个和5.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23.4:36.6:40.0,第二产业比重上升2.7个百分点。 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8.41亿元,增长16.8%,增速比上年加快7.4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加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26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15.35亿元,增长27.2%;第三产业增加值15.80亿元,增长14.5%。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2.3%,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9.4%,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仍在高位运行,涨幅逐月扩大。全年居民消费价格累计总指数[1]为106.8%,较上年的105.0%上升1.8个百分点,较全省平均水平高3.6个百分点,涨幅位居全省之首。八大类指数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其中食品、衣着类涨幅分别达9.4%,12.0%,是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 企业监测显示,2010年,全州在各种利好因素的推动下,企业家信心较为乐观、企业运行整体呈现企稳向好趋势,企业综合景气指数[2]在二季度呈现加速上升态势,三、四季度维持在较高水平,两项指数均处于中度景气区间,处于较好状况。一、二、三、四季度企业家信心分别为131、128.7、141.6、135.1点,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24、138.9、139.2、136.0点。 国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速度与省内各市州相比仍偏慢;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薄弱;市场价格高位运行;县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城乡之间、县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和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改变。 二、农业 2010年,在各项惠农富农政策等有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农村经济保持平稳发展。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25亿元,增长4.1%。 农业产业化经营[3]开始起步。到2010年末,全州建立青稞、小麦、玉米、马铃薯、豆类、蔬菜、油菜、中药材生产基地100万亩。全州引进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企业18家,其中:14家农业产业化企业注册农产品商标15个。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协会140个,入会会员7055户,带动其它农户6625户。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1871公顷,增加3187公顷;油料作物播种面积3935公顷,增加887公顷;蔬菜播种面积3690公顷,增加416公顷。粮食总产量达到20.3万吨,增长6.8%;油料作物产量7583吨,增加1834吨,增长31.9%。水果产量1.13万吨,增长5.7%;蔬菜产量9.66万吨,增长14.3%。 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年末各类牲畜出栏120.09万头(只),增长2.2%,其中出栏肉牛63.97万头,增长1.6%;出栏羊33.16万只,减少2.1%。年末各类牲畜存栏486.41万头(只匹),增0.8%,其中大牲畜存栏325.77万头,增0.2%;羊存栏124.04万只,增0.7%。全年肉类总产量9.19万吨,增2.8%,其中:猪牛羊肉产量9.15万吨,增2.8%。全年牛奶产量11.58万吨,增1.0%;蚕茧产量140吨,增3.7%;禽蛋产量381吨,增长6.7%。 加强森林资源管护[4],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全州生态建设成绩显着。加大森林管理力度,实施森林管护8233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80.3万亩;建设公益林58.81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3.30万亩,封山育林45.51万亩;义务植树251.51万株。全州森林覆盖率达到31.08%,活立木蓄积量达到4.79亿立方米,建成林业类自然保护区40个。 农村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5]。“十一五”期间全州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4.18万亩,其中本年建设2.82万亩;实施耕地地力建设51.12万亩次,其中本年10.04万亩;建立青稞、小麦、马铃薯良繁基地10万亩;在全州实施青稞、马铃薯、油菜、蔬菜为主的增粮增收工程40万亩;全州推广太阳灶109250台,生物质炉灶16191台,建设沼气池18482口;农机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农机总动力达到73万千瓦,农作物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48万亩、29.8万亩、12.7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25.2%。治理水土流失50平方公里,新增农村人口安全饮水10.89万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强了农业发展的后劲。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定,总量再创新高。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9.15亿元,增长20.3%,增速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6.3%,比上年上升12.8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5.1个百分点;全州工业化水平达到23.7%,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8.45亿元,增长19.4%,增速比上年加快7.2个百分点。工业企业产销衔接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43.07亿元,增长32.1%,产销率为99.3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增加,行业增多。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为70户,较上年同期增加12户,增长20.7%;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县由上年9个增加到今年12个,增加3个。大类行业达到10个,较去年同期增加1个。 轻、重工业均保持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1.43亿元,同比增长12.9%;重工业实现增加值27.02亿元,增长19.8%。重工业增速比轻工业增速快6.9个百分点。轻重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95,轻工业增加值比重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股份制国有企业增长快且贡献大。规模以上工业中,股份制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6.9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4.8%,同比增长20.7%,对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97.5%。拉动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8.9个百分点。 优势产业贡献突出,拉动作用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中,电力和矿产企业共实现增加值25.7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0.5%,对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83.1%。其中,电力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6.81亿元,增长26.9%,对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9.61%,拉动9.62个百分点;矿产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95亿元,增长2.2%,对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3.46%,拉动6.49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