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吉安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1-06-08来源:吉安市统计局 点击: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努力克服洪涝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千方百计促进位,齐心协力求赶超,全力以赴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全力以赴加快工业园区发展和城区建设速度,经济运行呈现出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健康蓬勃发展。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20.53亿元,可比增长14.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47.21亿元,可比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374.48亿元,可比增长19.3%;第三产业增加值198.83亿元,可比增长11.2%。分结构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43%,下降1.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1.97%,上升3.3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7.60%,下降1.69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873元,可比增长13.4%。 “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可比增长14.2%,高出“十五”时期1.9个百分点,其中三次产业年均分别可比增长5.9%、22.2%和10.3%。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7.50:36.15:36.35调整到2010年的20.43:51.97:27.60。 图2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全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88.62亿元,增长37.7%,占GDP的比重为12.3%,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1亿元,增长43.7%,其中税收收入40.61亿元,增长49.3%,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1.1%,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全年全市完成一般预算财政支出158.16亿元,增长23.5%。 “十一五”期间,全市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6.3%,高出“十五”时期8.7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6.2%,高出“十五”时期11.7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均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8,比上年上涨2.8%。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7.81%,其中粮食、菜、干鲜瓜果类分别上涨8.77%、19.43%和15.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92%,居住类价格上涨6.27%;衣着类价格下降6.0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类下降0.77%,交通和通信类下降3.3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服务类下降0.7%。全年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2.8,比上年上涨2.8%。 年末全市全社会就业人员260.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41万人。分三次产业看,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分别为125.24万人、61.95万人和73.11万人。城镇就业人员75.27万人,新增加4.1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9580人,登记失业率为3.0%。单位在岗职工18.61万人,增长1.0%,年平均工资23093元,增长12.0%。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全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5.34亿元,可比增长5.5%。年末全市共有214个乡镇政府,乡村总户数97.21万户,乡村总人口383.59万人。乡村劳动力资源总数218.68万人,乡村从业人员194.85万人,常年外出(离乡)的从业人员98.92万人,其中出省从业的70.5万人。 年末实有耕地面积33.7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302公顷,其中水田面积30.98万公顷。全年全市粮食产量374.68万吨,比上年增加11.31万吨,增长0.3%;油料产量15.91万吨,增长5.0%;水果产量29.51万吨,增长2.5%;水产品产量17.97万吨,增长6.0%,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5.88万吨,增长10.7%;生猪出栏352.95万头,增长7.0%,年末生猪存栏217.86万头,增长6.8%;出笼家禽7071.27万羽,增长17.2%,年末家禽存栏2608.59万羽,增长18.3%;出售和自宰肉牛46.34万头,增长3.9%,年末牛存栏74.19万头,增长4.3%。 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500.83万千瓦,增长12.0%,其中农用排灌动力122万千瓦,增长11.6%。拥有柴油机24.02万台,增长11.4%;农用水泵26.29万台,增长50.6%;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机电排灌面积分别达到293.2千公顷和43.6千公顷;农村用电6.54亿千瓦时,增长5.2%。 全年全市第一产业投资34.09亿元,增长17.3%;财政用于农林水事务支出28.59亿元,增长15.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年末全市共有77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50.43亿元,可比增长27.3%。在规模工业总产值中,按行业分,国有经济增长22.0%,集体经济增长54.0%,股份制经济增长54.5%,外商及港澳台经济增长57.5%,其他经济增长31.8%;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增长48.1%,重工业增长52.4%。全部工业企业用电量31.63亿千瓦时,增长27.3%。 全市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46.08%,同比提高53.92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22.47亿元,增长51.1%,产销率达到98.96%;实现利税总额129.78亿元,增长58.9%,其中利润总额77.88亿元,税金总额51.9亿元,分别增长68.2%和46.7%。 全市共有13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共完成基础设施投入42.09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12.75亿元,增长28.4%;吸纳从业人员20.34万人,增长17.5%;实现利润总额65.73亿元,增长70.9%;上交税金42.31亿元,增长46.7%。 全年全市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52.87亿元,可比增长6.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6.74亿元,增长32.1%。其中:城镇以上投资完成678.35亿元,增长29.1%;农村非农户投资完成88.39亿元,增长60.8%。全年全市施工项目1610个,新增固定资产589.77亿元,增长21.4%。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完成投资167.32亿元,增长39.5%。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4.09亿元,增长17.3%;第二产业完成投资576.45亿元,增长40.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56.19亿元,增长11.0%。 五、国内贸易 全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2.83亿元,增长18.6%。分城乡看,完成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46.36亿元,增长18.8%;完成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6.47亿元,增长18.2%。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35.18亿元,增长34.1%;零售业零售额142.64亿元,增长14.0%;住宿业零售额8.07亿元,增长24.5%;餐饮业零售额16.92亿元,增长29.0%。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完成销售总额67.8亿元,增长33.4%,其中零售额15.6亿元,增长53.9%。 六、对外经济 全年全市进出口总额113031万美元,其中出口99529万美元。 全年全市新签外资项目数103个,合同引资46785万美元,实际进资44005万美元,增长27.6%。 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全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31.35亿元,可比增长8.8%。 全年全市公路实现货物运输量6645万吨,增长10.8%,货物周转量241.17亿吨公里,增长4.3%;发送旅客3487万人,增长0.8%,客运周转量18.22亿人公里,增长1.3%。铁路(吉安站)全年发送旅客225.8万人,下降1.9%,到达旅客208.2万人,增长1.3%;发送货物4.93万吨,下降10.5%,货物到达372.1吨,增长1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