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万宁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1-06-04来源:万宁市统计局 点击:
万宁市统计局万宁调查队 2011年3月14日 201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际旅游岛建设新契机,全面加快“一带两区”建设步伐,凝心聚力,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各项工作均取得较大成效。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民生得到较大改善,社会保持安定和谐,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一、综合 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88.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0%,增速创下1995年以来新高,比全省平均增速高2.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91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23.58亿元,增长21.9%,第三产业增加值39.23亿元,增长24.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6972元,比上年增长20.7%,按现行汇率折算为2516美元,逐步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稳健迈进。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29.2:26.6:44.2,与“十五”末的36.8:19.9:43.3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7.6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了6.7个百分点和0.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8.8%、28.7%和52.5%,分别拉动GDP增长3.4、5.2和9.4个百分点。 地方财政收支保持高位增长。全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27亿元,比上年增长60.2%,增速比全省平均增速高8.1个百分点。地方税收收入4.92亿元,比上年增长79.6%。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建税、印花税、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等8个主要税种分别增长105.0%、118.0%、66.4%、24.8%、88.4%、45.4%、605.1%、47.1%。地方非税收入1.36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民生项目的建设和重点项目的支出,全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0.67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其中,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农林水事务等各项支出分别增长10.1%、47.6%、7.9%、83.2%、50.9%。2010年10月,面对两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我市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并紧急启动应急拨款机制,加大防汛抗洪、灾民安置及灾后重建资金投入,共投入2.57亿元,其中,中央资金0.54亿元,省级资金0.94亿元,市本级资金1.09亿元,为抗洪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人口再生产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再生产保持“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水平,较好地完成了省下达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年末我市户藉人口为612904人,比上年末增加11892人。全年出生人口8445人,出生率为14.69‰;死亡人口2860人,死亡率为4.9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71‰;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60。 二、体制改革 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完成农村综合改革,12个镇农口事业单位全部纳入财政供养;完成社保费征管及地税农税体制改革,形成高效有序的社保征缴体制;完成集体林权主体改革,发放林权证2.98万本;完成电影公司、影剧院体制改革;医疗卫生改革全面推进,基本药物按购入价实行零差价率销售;兴隆华侨农场、农垦系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试点工作扎实推进;深化行政服务机制改革,建设新政务服务中心,将273项行政许可审批事项集中在一个大厅办理,行政效能得到有效提升。 三、民生 保障性住房建设加速。把“住有所居”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倾心尽力解决困难群体住房问题,百姓居住条件逐步改善。全年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4167套,比省下达任务多607套。开工建设廉租房500套,累计建设1676套,已完工1176套并入住286户;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2076套,公共租赁房691套;城市棚户区改造500套;农村危房改造400户。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全年安排教育支出4.5亿元,比上年增长7.1%。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建成使用,万中新校区(高中部)、思源实验学校、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快推进。加快布局调整步伐,撤并23所小学,创办龙滚等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开展“教育质量推进年”活动,教育质量明显提高,高考一、二本入围率逐年提高,中考成绩从2008年的全省第12名跃升至第6名,高考考风连续第三年被评为全省先进考区,中招考风评比连续两年全省排名第一,增强了全市人民群众对教育的信心。全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700人,比上年增长3%,高中在校生7257人,下降5.9%,各类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在校生1436人,增长31%,初中在校生20607人,下降8.8%,小学在校生42395人,下降4.9%,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3%,比上年增加0.1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水平明显提升。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水平和补偿力度逐年提高,社保费征管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社会救助力度不断加强,孤儿赡养全覆盖工程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年末全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2083人,比上年增长1.2%;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6625人,增长0.3%;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7412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7406人,与去年持平。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83695人,参保率89.6%,其中,60周岁以上农业人口新农保参保人数4.3万人,提前实现了全市60岁以上农民养老保险全覆盖。新农合参保率达98.2%。年末全市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071人。全年共投入4957.9万元,保障了2.35万名城乡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投入427.48万元,解决了0.3万名农村五保对象的供养问题;投入1461万元,解决0.3万名优抚对象生活问题。年末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696人,增长1.3%;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2813人,增长5.8%。实施城乡医疗救助3.0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0%,其中,城市医疗救助1.13万人次,增长80%,农村医疗救助1.91万人次,增长60%。 劳动就业成效显着。扎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失地农民、下岗失业人员、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再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年末城镇新增就业岗位4500个,比上年增长7.1%;开发公益性岗位676个,比上年增长22.5%;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比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低0.7个百分点。 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三级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动工建设市人民医院新院,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改造面积6500平方米。新建、改建标准化村卫生室150间,实现农村卫生室全覆盖。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有效控制H1N1流感和手口足病等疫情,应对重大疫情的防控能力明显增强。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门诊部、所)119个,比上年增长3.5%,病床位1137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764人,其中执业医师420人,执业助理医师219人,注册护士706人,药剂人员95人,检验人员66人;有卫生防疫站1个、专科防治机构2个;有农村乡镇卫生院18个,国营农场医院6个,村卫生室333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