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衡阳市耒阳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1-04-07来源:衡阳市耒阳市统计局 点击:
2010年,在市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四化两型”社会建设、突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全面和超额完成了“十一五”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一、综合 经济增幅创近年最高。据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GDP)实现2400820万元,增长16.5%,比上年加快了0.7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421383万元,同比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067184万元,同比增长21.5%;第三产业增加值912253万元,同比增长14.7%。一、二、三产业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1%、63.6%、32.3%。 经济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17.6:44.5:37.9,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2.1个百分点,并首次下降到18%以下;第二产业上升了2.3个百分点。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62.9%。财政占GDP比重进一步提升,达到7.13%,比上年提高0.79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357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100%实现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动态清零,失业再就业人数4409人,扶持创业人数422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16192人。 物价指数小幅上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总体上升了3.3%,涨幅较上年加大2.9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升了3.5%,涨幅较上年加大了3.6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除“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类”与上年持平外,其它价格全线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具体是,食品类上涨6%,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5%,衣着类上涨0.7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8%,交通和通信类上涨0.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2.2%,居住类上涨4.9%。 安全生产切实加强。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297起,死亡55人,直接经济损失1915万元, 同比分别下降18%、24.7%、36.9%;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3,下降8.11%;百万吨煤炭死亡率2.1,下降46.15%;工矿商贸10万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4.2,下降46.97%,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3.53,下降44.06%。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经济转型任务艰巨;社会财富分配差距较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城乡统筹发展不够。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87792万元,增长4.5%。其中,农业产值311302万元,增长3.1%;林业产值36544万元,增长11.4%;牧业产值295763万元,增长4.6%;渔业产值29052万元,增长5.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5130万元,增长17.2%。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31.28万亩,减少 0.5%;产量49.87万吨,减少1.7%。油料种植面积42.9万亩,产量4.63万吨,分别增长10.03%和12.93%。蔬菜种植面积27.96万亩,产量60.39万吨,分别增长2.1%和6.36%。烤烟种植面积3.32万亩,增长3.71%,产量0.4万吨,下降6.82%。出栏生猪146.5万头,增长9.7 %;出栏牛3.46万头,增长8.8%;出笼家禽1832万只,增长9.6%;水产品产量2.89万吨,增长5.6%。 农村合作组织快速发展。到2010年止,我市共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88个。其中:种植业50个、林业7个、畜牧业26个、渔业4个、服务业1个。合作社成员5808个,其中农民成员数5724个,带动农户数35638户。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67处,投入资金6109万元,完成土石方16.28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14平方公里。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6座。全年恢复灌溉面积1246亩,改善灌溉面积132亩。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65.95万千瓦,增长7.98%。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着。全市新建成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270公里。建设农家书屋126家。新建农村沼气池419口。新增通电话自然村18个,新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点23个。新增通宽带行政村30个。解决了5.9万农村居民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林权证发放率达99.1%。改扩建乡镇敬老院3所。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全年工业完成总产值3917543万元,同比增长53.98%(按现价计算),完成工业增加值1046283万元,同比增长21.7%。工业对GDP贡献率达62.9%,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达148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95700万元,同比增长50.92%。在规模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完成产值441317万元,同比增长54.67%;重工业完成产值2954428万元,同比增长44.49%。国有经济完成产值265855万元,同比增长18.5 %。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83646万元,增长18.07%。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全市规模工业实现利税77.93亿元,吸纳从业人员达5.16万人。产销衔接较好,产销率达99.79%。 建筑业企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建筑总产值47685万元,同比增长19.6%;实现增加值20901万元,增长18.1%。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4.54万平方米,竣工产值37726万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30897万元,同比增长36.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67095万元,房地产投资46544万元,非农户投资181258万元。 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制造业投资达48.83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8.18%;基础设施投资15.21亿元,占13.45%;社会事业投资4.84亿元,占4.28%;农业产业化投资6.22亿元,占5.5%。 房地产开发稳步增长。房屋施工面积达107.4万平方米,商品房竣工面积29.35万平方米,增长75 %。商品房屋销售面积26.7万平方米,增长135%。完成保障性住房277套,保障性住房竣工面积28855平方米。 五、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发展迅速。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增加值219025万元,同比增长 16.8%。全年各种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156546万吨/公里,客运周转量29085万人/公里;货运量2668万吨;客运量625万人。全市公路线路年末里程398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 108公里。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013.44万元,比上年增长16.95%,电信、移动、联通三家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8亿元。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10.37万户,宽带网用户3.9万户,增长27%;年末移动电话用户37.3万户;其中,3G用户达4200户。 六、国内贸易、旅游 商贸流通市场活跃。全市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550597万元,同比增长19.6%。其中:城市466303万元,同比增长18.9%,农村(县及县以下)84293万元,同比增长23.2%。其中批发贸易总额47707万元,同比增长29.1%;零售贸易总额341677万元,同比增长18.4%。住宿业零售总额35930万元,增长17.7%;餐饮业125282万元,增长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