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泸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1-03-31来源:泸州市统计局 点击:
201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抢抓扩大内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打造成渝经济区、建设川南经济区的重大机遇,按照“巩固回升、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大力实施“四个四”发展战略,加快城乡统筹和城镇化进程,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十一五”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一、综合 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经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GDP)714.81亿元,增长1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8.83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03.71亿元,增长26.6%;第三产业增加值202.27亿元,增长7.3%。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15.2:56.5:28.3,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比重分别比上年下降1.9个百分点和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0%、81.1%和14.9%。 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市完成民营经济增加值400.55亿元,增长19.5%,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54.8%提高到56.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5.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59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249.68亿元,增长27.9%;第三产业增加值117.28亿元,增长9.9%。 “十一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4%,高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4.8个百分点,其中三次产业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6%、23.6%、11.6%。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4.8:38.6:36.6调整变化为2010年的15.2:56.5:28.3,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7.9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9.0%,比“十五”时期平均增速高2.1个百分点。 物价指数持续攀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2.8%,其中城市上涨2.7%、农村上涨2.8%,涨幅分别较2009年扩大2.2、1.5和2.8个百分点。调查统计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呈现全面上涨的格局,其中涨幅较大的是食品类和居住类,分别上涨5.7%、3.6%。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6%。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5%。 就业促进工程稳步推进。积极实施一系列稳定和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困难群众就业问题。年末全市城乡从业人员达268.64万人,比年初增加5.50万人,增长2.1%。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6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年末城镇私营经济从业人员15.70万人,比年初增长9.0%。年末城镇个体从业人数13.24万人,比年初增长19.8%。年末城镇单位从业人员25.18万人,其中在岗职工24.19万人。 企业景气状况处于“中度景气”区间。据泸州161家企业景气监测资料显示,2010年四季度,由于通膨压力及“柴油荒”的影响,全市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比上季回落。其中,反映全市宏观经济环境运行状况的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7.1点,比上季回落3.6点;反映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的企业景气指数为123.4点,比上季回落4.8点,两大景气指数运行于“中度景气”区间。 二、农业 全面落实“三农”政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种植结构调整,农业生产稳定发展。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78.72亿元,增长4.4%。其中,种植业产值85.67亿元,增长3.6%;林业产值5.79亿元,增长7.6%;牧业产值78.74亿元,增长4.8%;渔业产值5.87亿元,增长6.4%;服务业产值2.65亿元,增长5.1%。 农作物种植结构有所调整。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8.76万公顷,增长1.3%。其中,小麦5.42万公顷,减少1.4%;稻谷14.37万公顷,增长0.2%;玉米5.34万公顷,减少2.8%;马铃薯4.29万公顷,减少3.0%;红苕3.93万公顷,增长8.7%。油料作物2.24万公顷,增长1.3%;蔬菜5.34万公顷,增长2.4%;青饲料1.01万公顷,减少18.0%;烟叶1.23万公顷,减少17.2%。 主要农产品产量。全年粮食产量210.94万吨,增产3.4万吨,增长1.6%。其中,稻谷118.02万吨,增长0.9%;小麦14.94万吨,减少2.1%,玉米24.07万吨,减少4.1%;高粱12.74万吨,增长34.6%;薯类35.15万吨,增长1.4%。主要经济作物中,甘蔗、烟叶产量减少,其它主要品种产量较上年都有所增长。油料产量3.85万吨,增长2.4%;烟叶产量2.53万吨,减少11.1%;蔬菜产量(含菜用瓜)163.73万吨,增长3.3%;水果产量11.93万吨,增长3.7%;茶叶产量5119吨,增长10.0%;甘蔗产量8.86万吨,减少1.0%;药材产量1.99万吨,增长0.6%。 养殖业稳步发展。全年生猪出栏498.56万头,增长2.9%;牛出栏11.43万头,增长6.9%;羊出栏66.58万只,增长5.9%;出售和自宰家禽5511.64万只,增长8.3%;兔796.10万只,增长5.3%。全年肉类总产量48.88万吨,增长4.0%。其中,猪肉产量37.44万吨,增长2.6%;牛、羊肉产量2.44万吨,增长7.0%;禽肉产量8.00万吨,增长8.8%;兔肉产量0.96万吨,增长11.7%。禽蛋产量4.68万吨,增长7.7%。牛奶产量1.10万吨,增长6.8%。蚕茧产量0.24万吨,增长4.5%。年末生猪存栏375.09万头,比年初增长1.9%,牛存栏33.04万头,比年初增长3.5%。全年水产养殖面积7020公顷,水产品产量5.83万吨。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完成荒山荒(沙)地造林面积0.82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面积0.79万公顷。木材产量20.27万立方米,竹材产量168.50万根。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0.38万公顷,年末有效灌溉面积11.58万公顷,本年度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0.86万公顷,累计达到24.07万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40.39万千瓦,增长5.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全社会工业增加值377.15亿元,增长28.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0.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达599户,实现增加值357.00亿元,增长29.9%。 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优势产业继续支撑成为工业快速发展的支柱。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220.28亿元,增长34.2%,增幅比重工业快10.4个百分点。四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270.8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5.9%,增长27.2%。其中,酒业增加值162.59亿元,增长32.9%,占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0.0%,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0.5%,拉动增长21.1个百分点;能源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4.67亿元,增长20.3%;机械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8.75亿元,增长29.2%;化工行业受市场销售、原燃材料供应等影响,完成工业增加值24.87亿元,增长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