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咸宁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1-03-10来源:咸宁市统计局 点击: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801家,比上年增加72家。其中,大中型企业51家;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由2005年30家上升到目前的139家,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69亿元上升到425亿元,增长6倍。 企业效益提高明显。2010年,全市规模以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60%,比上年上升40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97个百分点;利润总额29.89亿元,比去年增长42%,比2005年增长5倍。 支柱行业作用增强。目前,全市已形成能源、苎麻纺织、森工造纸、机电制造、冶金建材等五大工业支柱。五大支柱产业总资产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资产八成,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贡献率达71个百分点,实现利税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税的70%。 建筑业快速增长。2010年建筑企业增加值23.15亿元,比上年增长24%,比2005年增长2.95倍,年均增长19.5%。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2010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9.29亿元,比上年增长44.7%。“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达1180.92亿元,完成“十一五”计划目标任务的181.7%,比“十五”期间增加856.72亿元,增长2.6倍,5年年平均增长39.3%。 多元化投资格局形成。“十一五”期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为44.5%、39.3%、34.8%、43.5%、43.7%,呈逐年下降趋势。民间投资比重分别为48.7%、55.9%、61.7%、54.4%、55.5%,呈逐年上升趋势。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加大。“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18亿元,其中高速公路完成投资76亿元。实施和推进了武广高铁、武咸城际铁路、杭瑞、大广、武咸快速通道、城市圈外环、武汉新港(咸宁港区)、咸宁嘉鱼长江大桥、咸通高速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 民生工程投资大幅增加。“十一五”期间,全市50万及50万以上民生项目投资额达45.63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36.27亿元,增长了3.9倍。新建了市中心医院、市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传媒大厦等一批公共服务项目,改造了潜山国家森林公园、淦河整治工程等一批环境项目。 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2010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59.57亿元,比上年增长50.6%,比2005年增长14.7倍,5年年平均增长71.2%。“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建经济适用房13.6万平方米,解决了1574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2008年至2010年共新建廉租住房7300套,建筑面积36.5万平方米。 五、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业持续发展。2010年,全年公路通车里程1.3万公里,比2005年增长16.6倍,5年年平均增长177.5%。其中,等级公路达1.08公里。全年公路货物周转量34.2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4.4%,比2005年增长294.4%,5年年平均增长31.6%;公路旅客周转量27.83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6.6%,比2005年增长29.8%,5年年平均增长5.4%。 邮电通信业稳定发展。2010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1.62亿元,比上年增长24%,比2005年增长94.7%,5年年平均增长14.2%。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91亿元,比上年增长25.7%;电信业务总量9.71亿元,增长23.7%。固定电话用户数39.2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33.14万户,宽带用户36.55万户。 六、国内贸易 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5.04亿元,完成“十一五”计划目标任务的148.6%,比上年增长28.7%,比2005年增长1.6倍,5年年平均增长21.7%。 新型业态发展较快。“十一五”时期,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和专卖店、连锁店、专营店、特许经营等新型商贸经营业态不断涌现,经营规模不断壮大。2010年,全市限上批零住餐企业349家,比2005年增加269家,增长4.3倍。 住房装潢等消费大幅增长。2010年建筑装潢材料、五金电料类零售额10.57万元,“十一五”时期年平均增长178.7%。 文化、信息消费增长较快。2010年,全市限额以上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1592.2万元,比2005年增长12.9倍;书报杂志类零售额7571.3万元,比2005年增长2.6倍;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零售额591.3万元,比2005年增长5.3倍;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1632.5万元,比2005年增长10.6倍。 汽车消费大幅增长。2010年,全市限额以上单位汽车零售额6.26亿元,比2005年增长20.7倍,5年年平均增长83.3%。 农村消费增长强劲。2010年,全市销售家电下乡产品188397台,销售金额4.27亿元,已补贴的家电下乡产品数量187000台,已补贴金额5332.1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7%、121%、108%、127%。 七、对外开放 外贸出口突破亿元大关。2010年,全市外贸出口1.68亿美元,完成“十一五”计划目标任务的175.4%,比“十一五”初净增1.2亿元,增长2.5倍;“十一五”时期,累计外贸出口51122万美元,比“十五”时期累计31773万美元增长60.9%。 外资投入大幅增长。2010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5439万美元,完成“十一五”计划目标任务的701.8%,比2005年1095万美元增长13.1倍。 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2010年,全年招商引资项目共到位资金110.3亿元,比上年增长33.9%。 旅游业突破性发展。2010年,全市接待游客1157.08万人次,比2005年338.75万人次增长2.4倍,5年年平均增长27.9%;旅游收入59.41亿元,比2005年13.69亿元增长3.3倍,5年年平均增长34.1%。旅游收入占GDP比重达11.4%,比2005年提高4.7个百点。四星级饭店从无到有;三星级以上饭店达13家,比2005年增长2.3倍。 八、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2010年,全地域财政总收入达79.59亿元,比“十五”末净增60.82亿元,增长3.2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34亿元,完成“十一五”计划目标任务的179.5%,比“十五”末净增15.91亿元,增长2.1倍,5年年平均增长25.7%,增幅比2003年至2005年平均增长14.4%快11.3个百分点。 金融市场基本放开。在“十五”末还是国有商业银行一统天下,而“十二五”时期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吴江农商行、黄石银行等民营金融机构纷纷在咸宁设点,赤壁花旗贷款公司和金源、兴银、中金鼎等小额贷款公司先后开业,标志着“贷款零售商”正逐步进入我市信贷融资市场。2010年,全市金融机构年末存款432.52亿元,比2005年156.59亿元增长1.8倍,5年年平均增长22.5%;年末贷款226.88亿元,比2005年74.85亿元增长2倍,5年年平均增长2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