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咸宁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1-03-10来源:咸宁市统计局 点击:
2010年,是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最困难、最复杂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与时俱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调整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强力推进鄂南经济强市战略,努力构建咸宁在湖北的战略支点,推动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面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 一、综合 据初步计算,全市生产总值(GDP)达520.33亿元,完成“十一五”计划目标任务的158.2%,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9%,增幅位居全省市州第3位;比“十五”末净增316.24亿元,5年年平均增长15.7%;占全省的比重由2005年的3.1%提高到3.3%,提高了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100.98亿元,增长1.8%;第二产业241.96亿元,增长22.4%;第三产业177.39亿元,增长14.5%。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6.4:39.6:34提高到19.4:46.5:34.1。 工业化进程加快。201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218.8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2.2%,比2005年增长154.1%,5年年平均增长20.5%。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35.8%提高到42.1%,平均每年提高1.26个百分点。 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形势喜人。2010年,全市100%的村通电,比2005年提高6.6个百分点;99.9%的村通电话,比2005年提高2.3个百分点;99.1%的村通沥青水泥公路,比2005年提高0.3个百分点;50.4%的村通自来水,比2005年提高11.2个百分点。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117家,比2007年78家增加39家,形成了一批“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进一步巩固了苎麻纺织、竹木加工、粮油加工、生物保健品、蔬菜加工为重点的“五大加工体系”,有效地带动农村群众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形成了一批优质产品。全市有茶叶、水果、蔬菜、雷竹等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278个,比2007年增加210个。形成了一县一品的生产基地,农业板块基地已达到331万亩,规模养殖户3312户,规模养殖小区发展到135个,专业村76个。 城市形象大幅提高。“十一五”时期,全市以文明、园林、卫生和优秀旅游城市“四城同创”为抓手,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相继获得国家级“宜居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温泉之都”等荣誉称号。连续8年被授予“湖北省金融信用市”。2010年,全市城市公共绿地总面积达1162.8公顷,绿化覆盖率达40.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8平方米。 2010年,武咸城际铁路、武咸快速通道、咸通高速、咸黄高速和武汉新港咸宁沿江港口及武汉至咸宁天燃气管网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签约、落地和开工,使咸宁优势明显提升。随着武广高铁的通车,使咸宁到广州仅需3小时,把咸宁带进高铁经济时代。特别是完成了碧桂园、温泉谷、通胜太乙、三湖和三江潜山森林温泉旅游生态新城建设,成功举办了2010年中国·湖北咸宁温泉国际旅游节,进一步增强了城市功能和形象。 全民创业氛围更浓。2010年,全市私营企业达5766家,比2005年2126家增长171.2%,私营企业就业人数7.11万人,比2005年3.98万人增长78.6%;个体工商业户达7.1万家,比2005年4.19家增长69.5%,个体工商业户就业人数14.17万人,比2005年8.63万人增长64.2%。 园区建设步伐加快。2010年,开发区实际开发面积58.03平方公里,比上年扩大16.46平方公里;进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94家,比上年增加87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9.2%,比上年增长43.9%;创税收16.65亿元,比上年增长23.5%;固定资产投资172.2亿元,占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9.5%,比上年增长85%。 “两型”社会建设态势良好。通过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行政首长负责制和占补平衡制度,进行土地平整、低丘岗地改造和推进高产农田建设,保持了耕地的增加。2010年,常用耕地155.85千公顷,比2005年138.3千公顷增加17.55千公顷。 生态环境得到优化。2010年,全市COD、SO2的目标任务削减率分别为2.6%、0.5%;空气质量优良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47.1%;森林覆盖率54.2%;循环、环保企业项目达26个,技术节能24.03万吨标煤。 2010年4月华彬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成为华中首家低碳经济示范园区。 市场物价基本稳定。2010年,全年CPI为102.7%,比上年上涨2.7个百分点,比全省低0.2个百分点。其中,分类指数为“六涨一平一降”,指数上涨较快的有食品类上涨5.5%、居住上涨4.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上涨1.8%。“十一五”时期,全市消费品价格指数(CPI)累计上涨21.9%,年均上涨4.1%,与“十五” 时期比分别高10.5和1.9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发展的自主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投入产出比有待大幅度提升,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环境保护、旅游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社会保障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城乡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农业 2010年,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现价)168.5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比2005年增长25.2%,5年年平均增长4.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59.4:5.4:20.5:13.7:1调整到2010年的54.3:4.6:23.9:16.3:0.9。 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2010年,粮食产量112.37万吨,比2005年增长10.7%;棉花产量2861吨,比2005年增长72.8%,油料产量达到8.39万吨,比2005年减少0.7%;蔬菜产量达到203.2万吨,比2005年增长8.2%;茶叶产量1.8万吨,比2005年增长9.8%;园林水果产量4.66万吨,比2005年增长53.9%;木材采伐量16.7万立方米,比2005年下降12.4%;楠竹采伐量1671.17万根,比2005年下降7.4%;油茶籽产量1.68万吨,比2005年上升了454.8%;牲猪出栏194.94万头,比2005年增长49.1%;家禽出笼3842.46万只,比2005年增长5.5倍;水产品产量19.5万吨,比2005年增长35.1%。 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2010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44.14万千瓦,比2005年增长53.1%;农村用电量3.70亿千瓦时,比2005年增长36%。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下同)增加值206.04亿元,完成“十一五”计划目标任务的230.2%,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5.7%,比2005年44.5亿元增长4倍多,5年年平均增长22%。其中,轻工业增加值81.69亿元,增长27.8%;重工业增加值124.35亿元,增长2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