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厦门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1-03-11来源:厦门市统计局 点击:
厦门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厦门调查队 (2011年3月8日) 2010年,国务院批准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行政辖区,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制约城市发展的“一市两法”和体制机制难题得到有效破解;国务院同意厦门发挥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试验区作用,扩大金融改革试点,厦门经济特区优势更加凸显,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区发展的动力活力进一步增强。 一、综合 经济总量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053.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00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026.86亿元,增长20.4%;第三产业增加值1003.88亿元,增长9.7%。三次产业结构为1.1:50.0:48.9。全市万元生产总值(GDP)耗电733.24千瓦时,比上年减少4.6千瓦时;万元生产总值(GDP)耗水13.34吨,比上年减少1.34吨。 财政收支 全市财政总收入实现526.02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289.17亿元,增长20.2%。财政总收入和地方级财政收入总量均比2005年翻了一番,五年分别年均增长20.9%和24.1%。在地方级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239.70亿元,比上年增收35.34亿元,增长17.3%,占地方级收入增量的72.6%。其中,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契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增收明显,合计增收28.51亿元,分别增长28.0%、21.7%、60.3%、43.0%和81.8%。 全年财政支出306.82亿元,增长14.5%。其中环境保护支出10.16亿元,增长85.6%;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4.85亿元,增长15.8%;教育支出42.64亿元,增长13.0%;科学技术支出9.52亿元,增长13.4%;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10.29亿元,增长65.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3.09亿元,增长11.1%。 价 格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3.0(详见表1),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9%,消费品价格上涨3.4%。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99.19。其中,轻工业产品价格下降2.9%,重工业产品价格上涨4.2%。从两大部类来看,生活资料产品出厂价格下降0.1%,其中衣着、一般日用品、耐用消费品出厂价格分别下降0.1%、1.0%和2.4%,而食品类产品出厂价格则上涨2.74%;生产资料产品出厂价格下降1.1%,其中原料类产品出厂价格上涨14.2%。 区域经济 各区实现生产总值分别为:思明区608.52亿元,比上年增长12.5%;湖里区513.74亿元,增长14.1%;海沧区307.43亿元,增长14.8%;集美区280.86亿元,增长19.7%;同安区146.91亿元,增长13.8%;翔安区196.27亿元,增长34.7%。 全年区级财政收入85.95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其中,思明区增长6.8%,湖里区增长25.8%,海沧区增长25.2%,集美区增长31.6%,同安区增长36.8%,翔安区增长37.7%。 二、农村经济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53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农业产值16.06亿元,增长2.3%;牧业产值11.89亿元,增长6.8%;渔业产值6.29亿元,增长3.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18亿元,增长2.6%。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4.22万亩,比上年增长2.3%。粮豆播种面积12.36万亩,下降1.7%,粮豆总产量4.50万吨,下降0.5%;蔬菜播种面积25.44万亩,增长7.7%,蔬菜总产量54.49万吨,增长13.4%;年末水果实有面积11.10万亩,下降6.2%,水果总产量1.42万吨,下降18.9%。肉类总产量7.20万吨,增长12.4%;蛋品总产量4340吨,下降6.1%;奶品总产量604吨,下降18.3%。年末全市生猪存栏数37.83万头,下降21.0%,生猪累计出栏94.24万头,增长14.2%;年末家禽存栏数174.93万只,增长1.3%,家禽累计出栏数385.91万只,增长1.1%;水产品产量3.79万吨,增长3.0%。 全市33家农业龙头企业实现总产值200.42亿元,增长17.5%;出口创汇4.51亿美元,增长15.3%;上缴税金6.73亿元,增长24.8%;带动本地生产基地种植面积18.49万亩、牲畜饲养量37.79万头;带动本地农户数13.55万户,增长10.1%;吸纳本地农户从业人员2.43万人,增长34.9%。发展一批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经济,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23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2.12万人次。开展汀溪、新圩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15个重点村旧村改造和9个老区山区村建设有序推进,全市自然村通达公路硬化率达80%,行政村通客车率达95%,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6.9%,完成25个山区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生态风景林1.09万亩,基本完成新一轮农村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体系项目。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 完成工业总产值3772.22亿元,比上年增长33.1%,实现工业增加值869.47亿元,增长23.1%,占全市GDP的42.3%。 至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共有企业2255家,完成工业总产值3670.82亿元,比上年增长33.9%。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434家,合计完成产值3142.1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5.6%,实现产值增量795.17亿元。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5家,完成工业总产值96.6亿元,实现产值增量79.11亿元,占全市产值增量的8.9%。 重点发展的十三条产业链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359.2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64.3%,增长32.6%,其中计算机与通讯设备产业链、平板显示产业链规模已经超过五百亿元,汽车产业链、农副产品与食品加工产业链、工程机械产业链和现代照明和太阳能产业链规模已超过百亿元,输配电及控制设备产业链规模接近100亿元。 电子、机械、化工三大支柱行业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63家,占全市企业数的56%;完成工业总产值2769.3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5.4%,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81.9%,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7.8个百分点。电子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32.41亿元,增长42.1%;机械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44.13亿元,增长31.1%;化工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92.76亿元,增长28.6%。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3651.2亿元,产销率为99.5%。完成出口交货值1561.46亿元,比上年增长32.6%,出口交货值率42.8%。实现出口交货值的企业1114家,比上年出口增长的有803家,其中实现出口增量上千万元的企业有334家。 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完成产值2456.55亿元,比上年增长37.0%;轻工业完成产值916.60,增长27.8%,重工业与轻工业之比为2.0∶1。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02.19,比上年提高20.56个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13.92%,上升1.60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21.42%,上升5.55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3.20%,下降0.11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2.12次,加快0.14次;成本费用利润率8.04%,上升0.64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13.74万元/人,增长18.40%。实现利润总额272.34亿元,增长4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