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朔州市右玉县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9-24来源:朔州市右玉县统计局 点击:
2009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国民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 一、综 合 初步核算,2009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16289万元,较上年增长15.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558万元,同比增长2.13%;第二产业增加值84886万元,同比增长26.93%;第三产业增加值110845万元,同比增长9.49%。三种产业结构比重为9.6:39.3:51.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9381元,比上年增长3050元,同比增长15.3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和经济体制深层次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产业比重太小,三产业比重过大,产业升级难度较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农民收入增长仍比较缓慢,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不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还相当困难;市场经济秩序仍比较混乱。 二、农 业 2009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592.4万元,比上年增10.02%。其中:农业产值11100.7万元,比上年减少19.7%;林业产值3319.7万元,比上年增长103.66%;牧业产值24688.5万元,比上年增长23.75%;渔业产值143.50万元,比上年增长1.06%。在全国上下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鼓励下,全县粮食播种面积485270亩,比上年增加12620亩。全县粮食总产20863吨,油料总产1936吨。 按照城市绿化提高品位、通道绿化打造精品、荒山绿化覆盖增量、村镇绿化全面推进、厂矿绿化打造特色的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全年造林绿化任务,共完成大片造林12.5万亩、通道绿化和补植103公里、城市绿化18万株、环城绿化2500亩、村庄绿化25个、干部教育基地植树2200亩、樊家窑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植树6000亩。秋冬季,在通道绿化带、通村水泥路两侧开挖树坑58.5万个,荒山造林整地开挖大苗树坑39万个、鱼鳞坑192万个,打埂43公里,新开林间道49公里。 实施种植业“双新(新品种、新技术)工程”,建设了一批优质杂粮、蔬菜、玉米种植园区,较好地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建成2000亩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开展“622”(60%的耕地种植马铃薯、20%的耕地种杂粮、20%的耕地种经济作物)种植模式试点工作,积极引导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66万亩,粮食总产达到2086.3万公斤。 种植多年生牧草1万亩、当年生草玉米16万亩,格瑞草业公司投入运营,全县饲草实现了就地加工转化。建成肉羊养殖示范基地一处,肉羊养殖小区6个,在高墙框、甘泉庄、李达窑新建养兔园区、生态养猪园区、边鸡养殖园区各一处。在四台沟等村建成标准化养殖圈舍100套。为威远镇16个村发放种公羊200只,为残虎堡等贫困村发放基础母羊1000只、优质肉牛50头。繁育优种羊2万只、改良本地绵羊10万只、土种黄牛2.5万头。改造了4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达到100%。截止2009年底,奶牛存栏数达到3528头,羊存栏数达到301190只。 乡镇企业经济总量不断攀升,效益良性循环。据县中小企业局统计:全县民营经济完成总产值281831万元,增加值 11399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19%和21.61%,实现营业收入267739万元,实现利润40160万元,上实交税金1930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33%、18.12%和13.26%。 三、工业 工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煤电能源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142793万元,工业销售产值142657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2.38%和59.73%;工业增加值59670万元,比上年增长54.88%。工业企业实现利税33525万元,同比增长21.81%。全县原煤产量402.48万吨,同比增长12.22 %。随着煤矿项目及技术的改造,2010年煤炭产量会大幅提升。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城乡居民建房踊跃,逐步改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7966万元,比上年增长33.53%,全年新增固定资产183723万元。 五、国内贸易 城乡消费市场繁荣活跃,消费领域全面开花。住房、汽车、旅游、文化事业、家用电器等成为消费热点,全年实现消费品零售额72836万元,比上年增长21.10%,其中:批发业为20174万元,零售业为34428万元,住宿餐饮业为1632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10%、47.4%。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4,比上年高0.4;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99.7,比上年底0.3。 六、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增速明显加快,金融平稳运行,存款大幅增长,保险业健康发展。全年财政总收入27898万元,比上年增收4012万元,增长16.8%;一般预算收入10532万元,增长23.79%。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259298.05万元,比年初增加70224.89万元;各项贷款余额37156.43万元,比年初增加5923.62万元。 全年保险业务总收入2904.61万元,比上年减少4.45%。其中:国内财保536.4万元,比上年减少21.12%;人身财保2368.21万元,比上年增长3.05%。业务总支出747.79万元,比上年增长4.13%;其中:国内财保423.6万元,比上年增长5.11%;人身保险324.19万元,比上年减少14%。 七、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举全县之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全年用于教育各类投入达1.5亿元,新建了右玉一中、新城镇中学宿舍楼、餐厅,一完小新教学楼,元堡子镇董半川学校。续建和改造了牛心甘泉庄寄小、机关幼儿园等学校。四小和中巴小学完成改制,收归国有实行公办。录用教师54名,配合市里安排特岗教师86名,进一步充实了教师队伍。大力推行校长聘任制、教职工结构工资制,继续与省教科院合作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选派600多名教育工作者外出培训学习,全县教育管理工作和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全年回流学生460多人。 文化资源得到深度挖掘,新建成一批乡村宣传文化活动站室,全县基本形成了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的格局。完成了杀虎口三个城门、宝宁寺和丁家窑云石堡的抢修工作。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部设立了汉白玉标志牌。完成了全国第四批和我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申报工作。右卫镇被命名为“全省第一批旅游名镇”。组织开展了以“和谐文化进基层”为主题的送文化活动。深入开展了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举办了首届右玉风光摄影大赛和“百名摄影家聚焦右玉”活动。编撰出版了《右玉文化图志》、《典藏右玉》、《绿洲的言说》和《紫塞玉林》右玉风光摄影集。策划制作了挖掘和总结右玉精神的专题片《长风》。电视连续剧《西口长歌》完成拍摄。 卫生计生工作成效明显。县医院新住院楼搬迁启用。乡镇卫生院全部恢复正常运行。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建成投用。人口计生工作主要指标圆满完成。公开招录一批卫生监督员、执业医师和村医。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1%,共为3.1万多人次补偿730万元。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创建省级卫生县城通过复评。科技文体广播工作进一步发展。 八、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保持低增长。据2009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我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42‰,依此推算2009年全县总人口为111622人。其中:城镇人口为50341人,占全县人口比重的45%,乡村人口为61281人,占全县人口比重55%。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生活质量大有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45.02元,比上年增长1113.92元,增长12.1%,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802元,比上年增长286元,增长11.37%。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1365元,同比增长8.5%。 社会保障工作实现新突破。全年征缴各类社会保险费4300多万元,基本做到了应收尽收。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失业人员救济金按时足额发放。启动了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培训下岗失业人员、煤炭企业职工、农民工3000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4%。全面落实城乡救助、救济政策,发放城乡低保金1028万元,救助城乡大病对象188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