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晋城市沁水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9-24来源:晋城市沁水县统计局 点击:
沁水县统计局 2005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全县上下认真贯彻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措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力拼搏,使我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全县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稳定增长,民营企业发展迅猛,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增加,财政收入高速增长,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购销两旺,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金融行业运行平稳,社会和谐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快推进,较好地实现了“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取得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成就。 一、综合 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趋缓,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初步核算,全县生产总值突破20亿元大关,达到20.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2%,比2000年翻一番,完成全年计划的10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900万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135800万元,下降4.5%;第三产业增加值54900万元,增长15.5%。国民经济运行平稳,第一产业稳步推进,第二产业略有下滑,第三产业快速增长。一、二、三、产业结构比重由上年的9.7:64.7:25.9调整为今年9.0:64.8:26.2。第一产业相对平稳,比2004年降低了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基本持平;第三产业略有上升,上升了0.3个百分点。全县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761.44元,比上年增加1134.96元。 市场物价小幅攀升。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2.1%,涨幅比去年同期高1.1个百分点。其中非食品价格指数上涨1.9%;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2.7%,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下降0.9%。从调查的八大类商品看,各项商品消费价格指数有升有降,其中食品类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2.4%,衣着和居住类价格涨幅较大,分别上涨4.4%、6.0%;其它商品消费相对较为平稳,分别为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与去年持平,交通和通讯类上涨1.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有所回落,同比下降1.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1.0%。从食品类价格的构成来看,粮食价格上涨4.5%;菜类价格上涨11.6%;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下降0.9%;蛋类价格下降0.6%;油脂类价格降幅最大,下降6.9%。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涨2.3%。 劳动就业状况继续改善。年末全县全社会从业人员96025人,同比增长0.7%。其中城镇从业人员16743人,农村从业人员79282人。全县全年新增就业岗位4761个,完成年度目标的148%。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30人,其中:安置大龄就业困难人员102名,再就业率达35%。城镇登记失业率3.8%。截止年底,共转移输出劳动力12775人,其中输出2114人,就地转移10311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还不稳固,保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产业结构的单一性矛盾突出,煤炭产业“一支独秀”,调产难度大;旅游产业发展不快;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农村劳动力转移缓慢;部分居民生活仍较困难;城镇居民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等等。 二、农业 农业经济平稳发展,粮食产量有所下降。继前年出台八条惠农政策之后,2005年我县又出台了《关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紧紧抓住农民增收这条主线,积极落实有关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各项政策,克服了禽流感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按时足额发放粮食直补资金,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全年累计发放直补资金298万元,落实粮补面积46.6万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我县的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县农林牧副渔共完成总产值32787万元,比上年增加1501万元,同比增长4.8%。全县农业经济总体形势发展良好。 粮食产量有所下降。前半年天气持续干旱,小麦和大秋作物的生长因此受到影响,同时部分乡镇又遭受了虫灾的袭击,造成我县粮食减产。全县粮食总产量完成92113吨,比上年减少16794吨,下降15.4%;单产为229公斤/亩,比上年减产47公斤,下降17.03%。(1)夏粮减产。全县小麦播种面积为130005亩,比上年增加6720亩,增长5.5%;小麦总产量为20898吨,比上年减少5702吨,下降21.43%;小麦单产为160.75公斤/亩,下降25.5%。(2)秋粮播种面积为273000亩,比上年增加3000亩,增长1.1%;总产量71215吨,下降13.47%。蔬菜总产量41961吨,增长16%;水果总产量3525吨,增长7.6%;油料总产量2308吨,下降19.6%;棉花总产量282吨,下降30.9%。 林业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造林绿化工作步伐明显加快。全年共植树150万株,其中义务植树81万株,完成封山育林0.4万亩,完成荒山配套造林0.6万亩,补植面积6万余亩。完成“党员先锋林”植树1550株,北山绿化220亩,栽植各种绿化树林1.8万株,监测有林面积154万亩,监测率达95%,防治率达75%以上。 在政策驱动、结构调整推动和市场价格拉动下,全县畜牧业生产更加健康发展。全县新建养羊园区60个,羊群饲养量达到27.2万只。2005年全县肉类总产量5409吨,增长2.68%;禽蛋总产量2357吨,增长12.1%;年末大牲畜存栏8918头,下降11%;猪存栏35627头,下降6.5%;羊存栏量181132只,增长5.7%;养蜂箱数达到12093箱,增长17.2%。 民营经济更具活力,增势迅猛。全县民营企业完成增加值58636万元,增长30%,完成年目标的103.8%;实现营业收入150340万元,增长29.64%,完成年目标的103%;完成总产值160038万元,增长29.65%;上缴税金12140万元,下降4.81%。民营经济的快速增长直接拉动了我县农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三、工业和建筑业 受煤矿限产等政策影响,工业生产出现下滑。2005年,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由于今年煤炭企业复产验收缓慢,而开工企业又限人限产,造成煤炭产量大幅下降,作为我县主导产业的煤炭行业受到很大冲击,对我县国民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全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8906万元,增长5.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00455万元,下降9.7%;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3.39%,比上年下降5.2个百分点。 冶金和农副食品加工业快速增长,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制造业下降较多。2005年冶金行业完成增加值622.8万元,增长52.1%;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增加值690.3万元,增长7.6%;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完成增加值98288万元,下降10%;制造业完成增加值413万元,下降32.1%;电力生产完成增加值355.6万元,下降0.9%。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增长。截止十二月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29443万元,同比增长1.44%;实现利税总额59859万元,同比增长4.4%;实现利润44129万元,同比增长6.85%。 建筑业迅速增长。全县具有资质的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345万元,比上年增长46%;实现利税234万元,增长38%;上缴税金85万元,增长41%。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4875平方米,增长67.6%,房屋竣工面积19798平方米,增长73.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宏观调控政策效应明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小幅攀升。2005年我县固定资产投资在全面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前提下,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投资建设稳步发展。我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7508万元,同比增长2.9%,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完成全年目标的127.8%。其中投资50万元以上的项目或单位累计完成54508万元,同比增长8.34%;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893万元,同比下降20.63%。 重点工程取得新成效。全县重点工程12项共完成投资8861万元,占当年安排投资的93.8%,其中村村通水泥路扫尾工程共投资2400余万元,完成64个村通村水泥路149公里,目前全县村通水泥路的通达率已经达到96%;农村沼气工程全县共完成“一池三改”1227户,占年计划的153.4%;移民搬迁工程全县共投资1444万元,完成了6个移民村251户1063口人的搬迁工作,占年计划的132.8%;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全县共投资300余万元,架设光缆127.1公里,除因旅游规划和移民搬迁等原因组建的5个村外,其他52个村全部完成入户任务。同时,对没有条件进行光缆覆盖的35个偏远村庄以卫星覆盖方式进行了解决,目前全县所有偏远贫困地区群众都可以看到清晰的电视节目;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工程全县共投资100余万元,完成了三个基层畜牧兽医中心的建设。在为县城居民办的8件实事当中,火车站道路工程基本完工;梅河北路改线工程竣工通车;县医院体检中心交付使用;宣传文体中心主体竣工;梅河景区三期治理工程成效显著,新增土地120亩,当年拍卖20余亩,新增国土收益近千万元;县城绿化工程完成绿化面积1万平方米;县城环境整治工程完成路面修补7500平方米。梅河新区休闲中心完成六层主体工程,商住楼工程正在办理土地手续,商业用房工程完成主体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