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聊城市茌平县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9-23来源:聊城市茌平县统计局 点击:
茌平县统计局 2010年2月25日 2009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紧紧围绕“团结实干建设铝城枣乡,科学发展跨入全国百强”的奋斗目标,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市、县党代会精神,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全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健康发展,结构调整绩效显著,经济活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一、综 合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核算,2009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210.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5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144.5亿元,增长14.1%;第三产业增加值36.8亿元,增长12.8%。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4.0:68.6:17.4,三产比重上升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5398元,比2008年的31985元人均增加了3413元。 (一)第一产业增幅明显提高,农业仍占第一产业的主导地位 2009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9.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9%。增幅提高的主要原因:国家粮食价格调整和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使我县占一产比重78%的传统种植业收入增加,扣除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因素,可比价增长8%;第一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为7.43%,拉动GDP增长0.95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贡献率提高2.73个百分点,拉动力提升0.15个百分点。 (二)第二产业克服金融危机影响,年底达到较好水平 2009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44.5亿元,比去年同期可比价增长14.1%,对GDP贡献率为77.57%,拉动GDP增长9.93个百分点,仍然是带动GDP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完成136.27亿元,可比价增长15.5%,工业对GDP贡献率为74.01%,拉动GDP增长9.47个百分点,居各行业之首;建筑业完成增加值7.48亿元,可比价增长11.7%,对GDP贡献率为3.55 %,拉动GDP增长0.45个百分点。可见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在促进全县经济总量快速膨胀中仍然发挥主导作用。 (三)第三产业发展持续增长,传统服务业仍占优势 2009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36.8亿元,扣除价格影响,可比价增长12.8%,对GDP的贡献率为15.02%,拉动GDP增长1.9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中,传统的批零住餐、非营利性服务业仍占优势,其增加值分别占三产增加值的18.7%、22.8%,对三产贡献率分别为25.3%、21.1%,分别拉动三产3.2个、2.55个百分点;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2.8亿元,占三产的 8.02%,对三产贡献率14.7%,拉动三产1.9个百分点。 二、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全县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加大投入,促进了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2009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2亿元,比上年增长5.8%。其中,实现农业产值40.1亿元,增长5.9%;林业产值0.29亿元,增长3.4%;牧业产值11.1亿元,增长2.8%;渔业产值0.65亿元,增长17.0%。 主要农作物喜获丰收。2009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63.64万吨,比上年增长5.0%,单产452.6公斤/亩,增长4.1%,总产和单产连续第五年获得丰收,再创历史最好水平;棉花总产量0.93万吨,增长5.9%;瓜菜总产量23.75万吨,增长7.0%。各乡镇 “一乡多品多特色”的经营理念,我县特色蔬菜、品牌水果的生产非常丰富;我县第一产业将由过去“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形成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县通电话村数814个,通广播村数814个,通汽车村数810个,自来水受益村数700个,分别占行政村总数的100%、100%、99.5%、86%。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勃勃生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使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已成为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的引擎。我县工业经济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单一的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了以铝电及铝深加工、味精、纺织、医药、密度板、复合地板、汽车配件等几大行业为支柱、门类较为齐全、基础比较巩固的工业体系。2009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3家,比去年同期增加120户;2009年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543.7亿元,工业销售收入534.6亿元,实现利润45亿元,实现利税59亿元。2009年我县工业发展通过“大上项目、上大项目”、“调结构、转方式、扩总量、提质量”,全面提升工业高科技生产率,节能挖潜,超常规行驶进入“快车道”,工业创造增加值占全县经济总量的68%,贡献率为74%,拉动全县GDP增长近9个百分点,有效促进经济总量快速膨胀,工业仍占主导地位,发挥支柱作用,工业成为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的引擎。 建筑业生产效益稳步提高。2009年全县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14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1.40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实现利税3.20亿元,增长39.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30亿元,实现利税1.50亿元,;非国有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1亿元,实现利税1.6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9年,按照全县“项目突破年”活动统一部署,我县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实施40个重点项目及“惠农十大工程、工业十大工程、城建十大工程、服务业十大工程、民生十大工程”等五个十大工程,2009年共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351个,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50%以上,拉动经济增长8个百分点以上。 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7.1亿元,增长23.2%,增幅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其中:工业中间投入89.9亿元,增长33.5%,工业投入占投资总额的比重为76.8%,工业的大量投入,确保了工业发展的后劲,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为全县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可靠保障。第三产业投资也相应加快,占投资总额比重在20%以上,增幅达30%以上,第三产业投资力度的加大,为加快发展服务业奠定了基础。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市场保持繁荣活跃。2009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5亿元,同比增长19.7%,增幅居全市首位。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7.49亿元,增长50.5 %;限额以下为2.44亿元,增长7.16 %;个体经营户为35.02亿元,增长15.69%。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非公有经济占93.9%,占消费市场的主导地位,全县人均消费额达到7598元,比2008年人均增加1176元,这于国家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政策的实施有很大关系。 六、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税实力进一步增强。2009年全县财税收入迎难而上,工资及各项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2009年,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20.34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1亿元(按省财政体制口径),增长12.14%。2009年,全县一般预算支出16.19亿元,同比增长16.2%。各项重点支出增支较多、增幅较高,有力地保障了重点事业发展。重点用于保工资发放和正常运转,做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五险合一、一票征缴”工作,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支持教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金融机构存贷额提升较快,信贷运行形势看好。2009年末,全县辖内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01.86亿元,贷款余额114.88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21.88亿元、25.55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58.95亿元,比年初增加10.65亿元。2009年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政策,我县金融企业合理加大贷款力度,积极做好存储保障,增强了应对经济风险的能力,实现了金融存贷良性循环,发挥了金融对全县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驾护航。储蓄存款占金融存款的58.7%以上,存款增量、增幅均保持较好水平,有利保证信贷资金投放。茌平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县显示出较强的资金洼地效应,吸收了大量的信贷资源。2009年,我县重点企业共吸收辖外金融机构信用总量 52.21亿元,较年初增加9亿元,其中,贷款余额29.6亿元,较年初增加11.9亿元,增长67.2%;银行承兑汇票余额19.9亿元,保函余额1.7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