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198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6-30来源: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统计局 点击:
一九八七年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取得决定性成就的一年。 在中共天津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市各部门、各经济组织的大力支持下,天津开发区充分利用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联合内地,改善投资环境,区域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外商投资总额,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签约和开业数目大幅度增长。3平方公里工业区基础设施基本配套,1.9平方公里生活区内部分小区建设落成,投资环境日趋完善,一批外向型生产性企业建成投产,企业经济效益和全区综合经济效益提高,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经济民主,政治民主制度化,这些都促进了天津开发区在我国沿海地区和亚太地区的竞争能力和吸引外资能力的加强。 一九八七年社会总产值35082万元,其中,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工业总产值17373万元,占社会总产值的49.5%,所占比重显著高于建筑业所占的22.1%和内资企业经济活动所占的28.4%,成为开发区经济活动的主体部分。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的基础上,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步伐加快,为生产服务的服务业和为生活服务的服务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一、利用外资和工业发展 一九八七年,天津开发区继续贯彻“项目是开发区的生命线”,“为投资者提供服务,让投资者赢得利润”,以利用外资带动全区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外向型工业项目发展迅速。 一九八七年天津开发区新签定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合同 34 个,累计达到75个,累计合同投资金额为9814 万美元。13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公司参与了开发区的投资活动。它们是联邦德国、日本、美国、丹麦、香港、澳门、菲律宾、新加坡、法国、瑞士、比利时、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其中在开发区投资项目最多的国家是美国、日本、香港地区。 一九八七年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开工投产28家,累计达48家,企业投产达产时间加快。在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完成的17373万元工业产值中,当年已实现销售收如9805万元。开发区外贸出口收汇1616 万美元、其中,按可比口径计算,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外销占实现销售收的7.8%。 已开业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经济效益逐步提高,绝大部分企业已经获得利润,部分企业当年开工当年盈利。全年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共实现利润1040万元。个别企业由于新近开业,生产未达经济规模,出现盈亏持平或微亏现象。 已开业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劳动生产率普遍较高,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按可比口径为5.89万元/人年。劳动生产率较好从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先进,管理水平较高。 开发区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有三分之一左右是 1987 年下半年以来逐渐投产达产的。从综合效益上看发展变化状况,全员劳动生产率1987年10月份为 4066元/人,11月份为4990元/人,12月份为14750元/人,逐月大幅度上升;产值销售收入率10月份为73.3%,11月份为76.7%,12月份为 79.0%,逐月稳步提高;盈利企业占总数的比重也是逐月上升,部分企业在开业初期由于生产尚未走上正轨而出现亏损,但在12月份大多数已扭亏为盈。 利用外资和外向型工业发展较快,企业效益提高的外围因素是: 1、基础设施逐步配套,投资环境改善。 2、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政府管理企业的职能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经济活动的要求;充分尊重企业自主经营权利,严格限制行政干预;直接发挥国家经济监督机关和经济调节机关的作用,即直接发挥海关、税收、工商、银行、统计等部门的作用,鼓励和保护企业公平竞争;减少管理环节,提高行政效率。 3、开发区内逐步建立健全生产服务与生活服务系统,建立健全职工社会福利保障系统,开放劳务市场,企业对各种生产要素有选择的余地。 4、提倡为投资者服务,企业的社会、经济、法律地位较高。 5、日元等西方主要货币升值,在中国沿海生产成本相对下降。 二、内联(内资)企业经济活动 内联(内资)企业在开发区经济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全年内联(内资)企业社会总产值9950万元。 截至1987年底,开发区内已创办各类内联(内资)企业53家,大部分已经开业,经济效益普遍较好。内联(内资)企业经济成分多样,包括国营、集体、个体,各类各种形式经济联合体。部分内联企业经营一段时间发展后,吸收国外投资转为中外合资企业。内资企业的经济活动为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的生产和职工生活提供了有竞争力的良好服务,经济活动涉及商业、饮食业、食品加工、旅馆、交通运输、维修加工制造业等。 三、基本建设 一九八七年,开发区认真贯彻国家“既要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又要保证重点项目的建设”的方针,按照“开发一片、建设一片,建成一片、受益一片”的滚动开发原则,把基础设施有限的资金重点投入在3平方公里工业区基础设施填平补齐项目上,已形成完备建厂条件,投资环境大为改善。 一九八七年,开发区完成基本建设投资8059万元,比一九八六年降低 42%,比一九八五年降低52%,四年累计共完成投资39144万元。 在基础设施中,累计共建成道路24公里,铺设各种管道117公里,填土石方347万立万米,工业厂房施工面积19.5万平方米,已竣工面积 14.9万平方米,完成投资 7363万元,电厂、热力站共完成投资1841万元,其中各种变、配电站11 座,热力站3座,已竣工交付使用。各种配套生活服务设施共竣工 7.24 万平方米,完成投资 4161 万元,其中公建竣工5.47万平方米,完成投资3283万元,住宅竣工1.77万平方米,完成投资878万元。 3平方公里工业区已达到六通一平(道路、电力、电讯、给水、排水、雨水通畅、土地整理填平),具备投资建厂条件,生活区规划面积1.99平方公里,其中0.63平方公里已达到六通一平。 四、中信工业区 一九八七年初始建的天津开发区中信工业区全年基本建设投资 2117 万元,达到了“六通一平”投资建厂条件,一批利用外资外向型工业项目谈判、筹备进展顺利,已签定中外合资项目合同3项,合作意向协议12项。 五、其它 据不完全统计,开发区已有各类员工 6397 人,其中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员工3000人,占46.9%,其中外籍员工32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