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吉安市新干县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4-19来源:吉安市新干县统计局 点击: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困难最多的一年。面对全球经济减速,需求大幅萎缩,经济下行压力日渐显现的严峻形势,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紧紧围绕“跻身全省第一方阵”的五年奋斗目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三保一弘扬”,以决战“两区”为重点,创新举措,排难而进,致力进位赶超,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速度较快、质量较好、后劲较足”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435052万元,可比增长14.8%,增幅列全市第一,比全市增幅高出1.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7338万元,可比增长9.4%;第二产业增加值222714万元,可比增长21.4%;第三产业增加值105000万元,可比增长9.3%。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6.4%、68.5 %和15.1%,分别拉动经济增长了2.4个、10.2个和2.2个百分点。全县人均GDP达到13618元,比上年增加1767元,可比增长13.3%。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8年26.0:48.4:25.6调整为24.7:51.2:24.1,二产比重首次过半,标志着我县进入了工业主导型发展阶段,“二一三”结构进一步强化和巩固。2009年,全县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93904万元,同比增长21.9%,比同期GDP增速快了7.1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65.2%,较2008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 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一是“两个比重”更加优化。2009年,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10.4%,在2007年、2008年分别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0.8个百分点的基础上,今年比上年再提高了0.7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84.8%,高出全市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在2007年、2008年分别比上年提高13.5个百分点、8.5个百分点的基础上,今年比上年再提高了2.9个百分点, 标志着我县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升;二是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0.3亿元,比去年同期净增5.9亿元,增长10.9%;实现利税总额7.0亿元,增长0.4%;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73002元/人,增长38.0%;产销率达98.0%;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利税59.3元,增长85.9%。全县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高达361.9%,比上年提高52.58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高;三是民生事业再上新台阶。我县坚持新增财力向改善民生倾斜,全年民生投入达 2.1亿元,其中县财政投入4600万元,比去年净增1400万元,重点解决就业、养老、低保、医疗、教育、住房、扶贫等问题,民生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就业和再就业工程扎实推进。年末从业人员172017人,增长2.0%;新增城镇就业人数7629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9512人;第三批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已惠及586户中低收入贫困家庭。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9.1亿元,净增5.2亿元,人均存款居全市前列。 二、农业 农业生产全面发展。200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74349万元,增长7.5%。其中,种植业产值87501万元,增长5.6%;林业产值7175万元,增长10.0%;牧业产值65890万元,增长9.5%;渔业产值11757万元,增长8.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026万元,增长11.9%。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全县粮食总产达329010吨,比上年增长6.1%。全县农作物播种总面积126.5万亩,比上年增长0.1%,其中粮食作物达83.7万亩,比上年增长0.3%。 特色产业稳中有进。2009年,我县生猪生态养殖小区已发展到39个,全县生猪出栏901151头,增长10.4%;生猪存栏488225头,增长8.6%。水产品总量1.7万吨,增长5.4%;中药材面积达14.5万亩,油茶产业前景广阔,已列为全国油茶建设示范县。农业龙头不断壮大,金佳谷物二期、正邦生猪产业链、农圣食品等项目相继在建或竣工,生猪禽类加工实现了新突破。全县县级以上龙头企业已发展到55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荣获“中国稻米加工强县”。“一村一品”建设富有成效,涌现了大洋洲新市的葡萄、桃溪岭背的香菇、金川水么的苗木等一批特色产业村。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县有效灌溉面积25810公顷,增长0.8%,有效灌溉率达92.2%,旱涝保收面积达20090公顷。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8.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6.0%;农用排灌机械保有量45643千瓦,增长15.3%;耕整机11383台,增长71.3%;机动脱粒机10925台,增长18.5%;农用运输车1878辆,增长11.4%。实际机耕面积达59585公顷,增长15.2%;机械收获面积37021公顷,增长7.7%。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7611吨,增长3.9%。农村用电量9169万度,增长3.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回升好转。针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致力决战园区,深入开展“工业强攻年”活动,加大企业帮扶,全县工业逆势回升,主要工业指标运行良好。全县工业总产值达70.03亿元,比上年增长7.5%,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3%,拉动县域经济增长9.4个百分点,工业进一步巩固了在县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规模工业经济呈现总量扩张、速度加快、效益提升的发展态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51818万元,增长20.0%。工业园区快速发展,“一园三区六城”规模继续扩张,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0776万元,盐化大道一期主体工程基本完成;220kv变电站及兰太化工自备110kv变电站双回线路工程全面竣工,危化品铁路专用线、污水处理厂正加紧建设。河西区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推进,日供水2500吨自来水井、35kv变电站投入使用,“五通一平”逐步到位;玻璃灯饰工业城二期、箱包皮具城二期、玻璃灯饰交易市场和箱包制造基地开工在建,林产工业城、正邦食品工业园基本成形,园区功能日臻完善。园区现有工业企业141户,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36724万元,增长17.8%;上缴税金39724万元,增长21.6%;安置就业14722人,增长12.7%。 建筑业平稳发展。2009年,全县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9674万元,增长7.7%。全县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完成产值44967万元,增长46.0%;工程结算收入35776万元,工程结算利润3783万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69457平方米,增长37.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22011平方米,增长95.7%。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加速上扬。2009年,全县城镇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00682万元,增长35.0% 。产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0703万元,同比增长54.1% 。全年开工项目296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66个;施工房屋面积125.5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101.1万平方米。从产业投向来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9102万元,增长55.1%;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02163万元,增长45.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9417万元,下降7.0%;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上年的8.5:70.0:21.5调整为9.8:75.4:1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