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吉安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4-19来源:吉安市统计局 点击:
2010年4月9日 2009年,是近年来全市经济运行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准确判断、果断决策,领导全市人民紧紧围绕“主攻项目,决战两区”的总体战略部署,全面贯彻落实“三保一弘扬”精神,积极应对挑战,破解难题,成功化危为机,绝大多数经济指标实绩好于预期,好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经济运行呈现出逆势上扬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健康蓬勃发展。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84.11亿元,增长13.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29.97亿元,增长8.7%;第二产业增加值274.09亿元,增长15.9%;第三产业增加值180.05亿元,增长13.8%。分结构看,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2.25%,比上年下降0.9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93%,上升0.5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0.82%,上升0.44个百分点。分季度看,经济呈现加速回升向好的良好态势。全年全市四个季度累计增速分别为11.7%、12.1%、12.7%和13.7%。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2137元,增长12.9%。 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19,比上年下降0.81%。从八大类别看,呈现“三升五降”格局。食品类价格上涨0.5%,其中粮食、鲜菜、干鲜瓜果类分别上涨2.99%、8.82%和20.03%;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1.1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55%。衣着类价格下降4.8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类下降2.3%,交通和通讯类下降4.4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服务类下降0.52%,居住类价格下降1.12%。全年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98.65,比上年下降1.35%。 年末全市全社会就业人员255.8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06万人。分三次产业看,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分别为124.74万人、60.76万人和70.39万人。城镇就业人员71.14万人,新增加3.9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9626人,登记失业率为3.03%。单位在岗职工18.42万人,上升1.4%,年平均工资20614元,增长8.3%。 全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64.36亿元,增长20.3%,占GDP的比重为11.02%,比上年提高0.42个百分点。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9.74亿元,增长22.5%,其中税收收入27.21亿元,增长25.9%,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68.5%,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全年全市完成一般预算财政支出128.02亿元,增长27.7%。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全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8.95亿元,增长8.2%。年末全市共有214个乡镇政府,乡村总户数94.54万户,乡村总人口379.37万人。乡村劳动力资源总数215.36万人,乡村从业人员191.6万人,常年外出(离乡)的从业人员91.66万人,其中出省从业的69.01万人。 年末实有耕地面积33.7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614公顷,其中水田面积30.99万公顷。全年全市粮食产量373.55万吨,比上年增加13.7万吨,增长3.8%;油料产量15.15万吨,增长6.8%;水果产量28.79万吨,增长65.7%;水产品产量16.96万吨,下降3.1%,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5.31万吨,增长10.5%;生猪出栏329.75万头,增长8.4%,年末生猪存栏203.9万头,增长11.6%;出笼家禽6035.49万羽,增长6.7%,年末家禽存栏2205.49万羽,增长5.9%;出售和自宰肉用牛44.58万头,增长7.7%,年末牛存栏71.17万头,下降21.9%。 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447.14万千瓦,增长13.2%,其中:农用排灌动力109.32万千瓦,增长6.4%。拥有柴油机21.56万台,下降1.5%;农用水泵17.46万台,下降10.3%;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机电排灌面积分别达到291千公顷和43.47千公顷;农村用电6.21亿千瓦时,增长7.8%。 全年全市第一产业投资35.39亿元,增长46.7%;财政用于农林水事务支出24.76亿元,增长34.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市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227.1亿元,增长17.4%。年末全市共有72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09.01亿元,增长21.9%。在规模工业总产值中,按行业分,国有经济下降0.3%,集体经济增长87.3%,股份制经济增长29.6%,其他经济增长34.8%;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增长41.9%,重工业增长23.9%。全部工业企业用电量26亿千瓦时,增长10.6%。 全市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83.49%,同比提高35.35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27.27亿元,增长28.0%,产销率达到98.31%;实现利税总额80.02亿元,增长43.0%,其中利润总额45.54亿元,税金总额34.48亿元,分别增长30.4%和34.8%。 全市共有13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共完成基础设施投入52.28亿元,增长0.9%;实现工业增加值185亿元,增长28.9%;吸纳从业人员17.5万人;实现利润总额38.51亿元,增长62.6%;上交税金29亿元,增长38.9%。 全年全市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6.99亿元,增长9.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9.23亿元,增长43.4%。其中城镇以上投资完成534.63亿元,增长44.3%;农村投资完成54.6亿元,增长35.3%。全年全市施工项目1862个,新增固定资产500.51亿元,增长63.2%。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投资124.86亿元,增长66.5%。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5.39亿元,增长46.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10.95亿元,增长50.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42.89亿元,增长24.9%。 全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34.16亿元,增长14.1%。商品房施工面积488.89万平方米,下降9.1%,其中住宅434.24万平方米,下降2.3%;商品房竣工面积121.92万平方米,下降23.6%,其中住宅103.19万平方米,下降20.9%;商品房销售面积203.94万平方米,下降0.6%,其中住宅189.05万平方米,增长2.7%。 五、国内贸易 全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1亿元,增长19.0%。分城乡看,完成城市消费品零售额43.42亿元,增长19.5%;完成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27.58亿元,增长18.8%。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50.45亿元,增长19.3%;餐饮业零售额16.94亿元,增长18.9%;其他行业零售额3.62亿元,增长9.5%。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完成销售总额56.7亿元,增长12.7%,其中零售额增长32.8%。食品饮料烟酒类销售额18.2亿元,增长13.1%,其中零售额增长69.6%;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增长13.6%;化妆品零售额增长14.3%;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增长80.2%。 六、对外经济 全年全市进出口总额52474万美元,其中出口44214万美元。 全年全市新签外资项目数78个,合同引资42886万美元,实际进资34481万美元,增长1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