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舟山市岱山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3-06来源:舟山市岱山县统计局 点击:
2006年是全县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一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四个一、五个七”发展战略,扎实推进海洋经济强县和海岛和谐社会建设,全县经济取得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较快提高,较好地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取得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据初步核算,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54.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8.3%,增速列全市第一。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36亿元,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19.93亿元,增长32.8%,其中工业增加值15.19亿元,增长24.3%,建筑业增加值4.74亿元,增长70.0%;第三产业增加值21.81亿元,增长16.8%。全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26.4:32.9:40.7调整为22.9:36.8:40.3。2006年,全县人均生产总值27853元,约3567美元。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初步测算,2006年,全县海洋经济增加值28.1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占全县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1.9%。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6年,全县财政总收入3.42亿元,比上年增长30.9%。地方财政收入2.17亿元,增长33.4%,其中营业税增长49.2%,增值税增长30.9%,个人所得税增长22.8%,企业所得税增长14.2%。地方财政支出6.33亿元,增长49.2%。 物价总水平继续保持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比上年上涨1.6%,涨幅比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6%,涨幅回落2.8个百分点;服务价格上涨1.2%,涨幅回落0.5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4%。 城乡就业继续推进,再就业培训力度加大。据劳动部门统计,全年实现城镇失业人员和渔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3800人,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022人,渔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2778人。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531个,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4%。城乡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4244人,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620人,渔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3624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土地、人才、水、电、资金等要素制约依然突出,经济发展基础比较脆弱,综合竞争实力有待加强;财政状况仍较困难,后续财力增量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渔农村转产转业难度仍然很大,就业压力仍然较重;征地拆迁、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社会矛盾还在增加;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仍很艰巨;影响我县社会稳定的因素仍然不少,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二、渔业 渔业生产稳步发展。2006年,全县渔业生产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按照“抓重点、强基础、保安全、促发展”的总体思路,以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质量效益为核心,加强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休闲渔业为重点的特色渔业,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基地建设,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渔业生产结构,加强规范化管理,使全县渔业生产继续保持稳步发展。初步核算,全县渔业总产值27.9亿元,比上年增长8.7%;水产品总产量33.0万吨,比上年减少1.1%。(主要水产品产量详见附表) “双转”工作扎实推进。2006年,各乡镇创新渔业生产经营体制,又有4家渔业专业合作社相继挂牌成立,捕捞合作社已覆盖所有渔农村。淘汰减少渔船60艘,引导渔民转产转业335人。水产养殖向精深化方向发展。2006年,全县实际水产养殖面积3.5万亩,比上年下降11.1%;产量1.54万吨,比上年增长4.1%,其中海水养殖面积2.94万亩,比上年下降12.6%;产量1.45万吨,比上年增长4.0%。 海洋捕捞结构继续优化,渔业生产能力得到控制。年末全县拥有机动渔船2393艘,比上年增加31艘,总吨位25.26万吨,总功率42.27万千瓦,分别比上年下降2.0%和1.6%。其中捕捞渔船2165艘,比上年增加16艘,总吨位23.16万吨,总功率37.97万千瓦,分别比上年下降2.7%和2.6%。 三、农林牧业 农林牧业生产平稳发展。2006年,全县农林牧业生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一目标,做大做强效益农业,培植壮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使全县农林牧业生产平稳发展。初步核算,全县农林牧业总产值1.73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农业总产值1.1亿元,增长13.4%;林业总产值0.06亿元,增长10.8%;牧业总产值0.57亿元,增长1.8%。(主要农产品产量详见附表) 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幅趋缓,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全年总播种面积4587公顷,比上年下降1.3%;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28公顷,粮食产量1.03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0.5%和4.1%。油料、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基本保持稳定。 林业生产保持稳定。2006年,全县造林面积1300亩;零星植树5万株;成林抚育作业面积2万亩;封山育林面积4.86万亩。森林覆盖率为41.7%。 继续以抓特色产业为基础,稳步推进畜牧业发展。2006年,全县生猪饲养量5.73万头,比上年增长2.8%。全年肉类产量3376吨,比上年增长11.5%,其中:猪肉产量2631吨,比上年增长6.6%。禽蛋产量1509吨,比上年增长2.1%。稳步推进獐产业化发展,年末獐存栏1500头,比年初增加248头。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抵御灾害能力继续增强。全年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2.91亿元,比上年增长1.1倍;投入劳力47万工,完成土石方185万立方米;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48万亩;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2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3.8%;当年机耕面积1.34万亩,比上年下降5.0%,占耕地面积的36.9%;农村用电量4060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5.0%;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85吨,比上年增长9.7%。 四、工业、盐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06年,全县上下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以船舶修造为代表的临港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工业生产呈现速度、效益同步提高的良好局面。2006年,全县工业总产值78.3亿元,比上年增长29.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0.1亿元,比上年增长34.0%。七大主导行业发展加快。2006年,七大主导行业实现总产值55.5亿元,比上年增长32.2%,占全部工业的70.8%。产销衔接良好,全县工业销售产值76.5亿元,比上年增长29.4%,产销率97.7%。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重工业份额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总产值25.6亿元,比上年增长48.9%,高于轻工业增速34.9个百分点,重工业产值比重63.7%,比上年提高6.3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详见附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