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普洱市江城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3-18来源:普洱市江城县统计局 点击: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统计局 (2007年4月)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全县各族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县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加快发展这个主题,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创建平安江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抓紧做好各方面的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经济。 经济总量:国民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全年实现县级生产总值6810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1%,人均生产总值达5767元。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7025万元,比上年增长8.0%,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9.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4.2%;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7667万元,比上年增长22.2%,占生产总值比重为25.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3%,其中工业增加值7251万元,增长40.8%,建筑业增加值10416万元,下降3.4%;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3414万元,比上年增长13.2%,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4.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4.5%。全县第三产业的比例由上年的41.8:23.1:35.1调整为39.7:25.9:34.4。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三产业比重下降。 财政收支:县级财政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县级财政收入3006万元,比上年增长20.0%。其中,增值税完成440万元,增长32.1%;营业税完成1627万元,增长21.3%,企业所得税9万元,同比减60.9%;个人所得税47万元,与上年持平;农四税17万元,同比增13.3%。全年组织地方财政支出19146万元,比上年增长17.0%,其中:基本建设支出1874万元,增长72%;科教文卫事业费支出5107万元,增长14.0%;支援农业生产支出1799万元,增长27%;抚恤及社会保障补助支出2586万元,比上年增长22%;行政管理费支出2697万元,比上年增长27%。 价格水平:价格总水平有所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3%,高于上年0.3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99.8%,低于上年0.2个百分点;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为100.3%,高于上年0.3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继续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0109万元,比上年增长18.7%。其中基本建设投资76747万元,比上年增长19.7%,其他投资3362万元,比上年增长0.1%。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2个百分点。 全县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加快。水电建设方面:李仙江流域电站建设进展顺利,当年完成投资6.6亿元;营盘山水库枢纽溢洪道、输水隧洞、大坝工程已完工;开工建设腊户河电站;经过一期、二期农网改造及县城电网改造,新架设10KV线路97公里,全县用电户达到28715户。公路建设方面:开工建设县城至瓦洛二级公路、二官寨至7号界碑三级公路、龙富至中越3号界碑四级公路、县城东城区道路、大寨村公路、县城环城公路;新增乡村公路90公里,新建桥梁3座,改造路基17.7公里,路面硬化16.7公里。城镇基础设施方面:概算投资2771.19万元的东城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第一期道路路基土石方工程,第二期道路路面建设工程正在施工。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镇化率提高到26%。 二、主要产业。 农业、农村经济: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农村政策,切实把农业农村工作放在全县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7025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8.0%;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827万元,比上年增10.2%。其中:完成农业产值22976万元,增长5.2%,林业产值8531万元,增长40.8%;牧业产值5968万元,增长3.4%;渔业产值421万元,下降18.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931万元,同比增长1.4%。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农作物播种总面积329707亩,比上年增3.0%,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68638亩,下降3.8%;经济作物面积161069亩,增长11.2%。粮经种植结构由上年的54.8:45.2调整为51.1:48.9。全县主要农产品甘蔗、橡胶、咖啡、水果、粮食等产量普遍增长,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 林业生产与造林绿化取得好成绩。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7805亩。累计退耕还林及荒山造林13.9万亩,其中还耕还林2.2万亩,其他荒山造林11.7万亩,年末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了4873.4公顷。全县林业生产保持了20年无森林火灾。 畜牧业发展较快,渔业生产下降。畜牧业生产在重点搞好猪、牛品种改良,提倡圈养同时,疫病防治能力不断得到加强。全县畜牧业发展加快,肉类总产量连年增长,满足了城乡居民的肉食供给。全年完成肉类总产量4439吨,比上年增3.5%。渔业生产由于城区建设扩大,养殖面积减少,产量由上年的616吨,下降至今年的514吨,下降了16.6%。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得到加强。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606.2万瓦特,比上年增5.1%;大中型拖拉机609台,农用运输车417辆;手扶拖拉机576台;农用排灌动力42万瓦特,全县农业机耕、机耙面积不断扩大。全年农村用电量530万度,比上年增0.2%,化肥施用(折纯)量3493吨,比上年增30.0%。农田水利建设继续得到加强,全年财政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1799万元,比上年增26.6%,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48859亩,新建“五小”水利工程663件,新增高稳产农田0.15万亩,有效灌溉率达25.4%,比上年提高了0.1个百分点。 乡镇企业发展加快。全年完成乡镇企业营业收入14456万元,比上年增24.5%;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13993万元,比上年增33.9%;实现利税总额1800万元,增长19.1%,其中缴纳税金525万元,增长16.4%。 工业、建筑业:工业生产持续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9396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同期增13.0%,其中轻工业完成产值14606万元,同比增28.8%,重工业完成产值4790万元,同比下降16.1%。全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经济完成产值3088万元,可比口径下降0.8%,非公有制经济完成产值16308万元,可比口径增16.3%,工业企业在主要工业品价格上涨的同时,企业经济效益也明显好转,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7251万元,同比增长4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