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普洱市江城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3-18来源:普洱市江城县统计局 点击: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统计局 (2006年4月) 2005年,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努力克服了能源紧张,干旱、洪涝、禽流感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国民经济实现较快平稳增长,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较好地完成了“十五”时期的发展目标,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经济。 经济总量:全县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县生产总值56414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3.9%。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1671万元,同比增11.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7690万元,同比增18.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053万元,同比增12.5%。“十五”期间,全县生产总值平均以15.2%的速度增长,比“九五”期间提高了8.1个百分点,是我县建县以来,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质量和效益最好的五年。产业结构继续得到调整优化。全县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39.1:29.7:31.2调整为38.4:31.4:30.2。一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8.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4.9%;二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7%;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为30.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4.4%。 财政收支:县级财政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县级财政收入2506万元,比上年增长24.9%。其中,增值税完成332万元,增长103.7%;营业税完成1341万元,增长33.4%,企业所得税23万元,同比减11.5%;个人所得税47万元,增长51.6%;农四税15万元,同比减82.4%。全年组织地方财政支出16368万元,比上年增长28.5%,其中:基本建设支出1089万元,增长124.5%;科教文卫事业费支出4083万元,增长1.6%;支援农业生产支出1421万元,增长15.2%;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56万元,同比减26.4%;城市维护费支出156万元,比上年增长17.3%。 价格水平:价格总水平持速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9%,高于上年3.9个百分点,商品零售物价指数100.7%,高于上年0.7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07.5%,高于上年7.5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继续较快增长,拉动全县经济增长作用明显。2005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7490万元,比上年增长14.0%。其中基本建设投资64133万元,增长14.4%,其他投资3357万元,增长8.0%。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5.2%。 全县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水电建设方面:李仙江流域龙马电站、居甫渡电站、戈兰滩电站、土卡河电站建设进展顺利,营盘山水库进度加快;完成思茅至江城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公路建设方面:完成江曲公路四级路基改造,开工建设龙富至中越三号界碑及经过十层大山的边境巡逻公路,整康坝街道工程;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极推进城乡建设进程,扩大县城和小城镇建设规模。配套完善通信、广播电视、消防、集贸市场、体育、供水、排污、泄洪、文化活动等设施,完成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启动建设东城新区开发。城市面貌、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二、主要产业。 农业、农村经济: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农村政策,坚持把发展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效作为全县工作重点,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1671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11.6%;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938万元,比上年增7.9%。其中完成农业产值21402万元,增长7.1%,林业产值5454万元,增长0.5%;牧业产值5641万元,增长14.1%;渔业产值526万元,增长102.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915万元,同比下降2.1%。 种植业结构调整继续得到优化。全年完成农作物播种总面积320237亩,比上年增1%,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5384亩,增长0.1%,粮食产量3421万公斤,增长0.9%;经济作物面积144853亩,增长2%。主要经济作物茶叶、橡胶、咖啡、水果等产量普遍增长,促进了全县农业的增产增收。 畜牧业、渔业生产发展较快。畜牧业在克服了禽流感、饲料上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继续实施畜牧扶贫行动计划,以猪、牛为重点,加强草山管理提倡圈养和畜禽疾病防治,积极打造“江城黄牛肉”品牌,畜牧业生产不断发展。2005年全县完成肉类总产量4289吨,比上年增长9.2%;水产品产量616吨,比上年增长103.3%。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年累计投入支农资金1421万元,完成农田水利工程近5000件,建设高稳产农田地0.35万亩,完成坡改梯0.53万亩,解决了0.5万人,0.37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问题。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382.6万瓦特,比上年增10.0%;大中小型拖拉机558台,农用运输车454辆;手扶拖拉机345台,农用排灌动力22万瓦特。农村电气化条件不断改善,全年农村用电量已达到528.9万度,已实现村村通电,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公路。化肥施用量不断增加,全年化肥使用(折纯)2686吨,地膜覆盖面积4894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46151亩。 乡镇企业持续发展。全年完成乡镇企业营业收入11615万元,比上年增42.9%;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10450万元,增长42.6%;实现利税总额1511万元,增长24.4%,缴纳税金451万元,增长15.6%。 工业、建筑业:工业生产继续增长,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825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下同),比上年同期增8.4%,其中轻工业完成产值5572万元,下降12.2%,重工业完成产值5253万元,增长44.4%。全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经济完成产值1605万元,增长38.1%,其他经济完成产值9220万元,增长4.5%,工业生产在继续抓好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同时,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 建筑业由于李仙江梯级电站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增长,拉动建筑业及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29.8%,其中住宅施工面积5万平方米,增20.5%;房屋建筑竣工面积7.6万平方米,增长27.9%,其中住宅施工面积4.7万平方米,增长2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