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渭南市潼关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3-18来源:渭南市潼关县统计局 点击:
潼关县统计局 2007年4月25日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坚持“南抓黄金,中抓林牧,北抓旅游”的发展思路,突出抓好新农村建设、项目建设和创建平安潼关等重点工作,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县生产总值78200万元,比上年增长12.8%(按2005年价格计算)。人均生产总值4891元(2005年调整为4333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280万元,增长13.7%;第二产业增加值21460万元,增长17.4%;第三产业增加值49460万元,增长10.7%,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与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9.3%、27.4%和63.6%,分别较上年增加-3.1、2.8和0.3个百分点。 二、农业 2006年,全县实现农业生产总值14347万元(现价),比上年增长16.1%。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6.2万千瓦,化肥使用量(折纯量)4108吨。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2006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县林业生态建设的关键年,林业生产继续坚持以“建设秀美东大门,打造绿色新潼关”为目标,组织发动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发展植树造林,积极推进各项重点工程,林业生产取得了可喜成绩。全县共完成造林面积28005亩。四旁植树55万株。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得到改善。随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继续实施和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全县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全年新修和整修渠道26公里,新增灌溉面积4200亩,新打机井13眼,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50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平方公里。 三、工业 2006年,辖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70902万元(现价),实现工业增加值17217万元(现价),分别较上年增长35.4%和29.5%。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6年全县纳入统计范围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共完成投资15327万元,较上年增长9.3%。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327万元,较上年增长9.6%。城镇工矿区和私人建房本年竣工房屋价值3000万元。黄金工业地探增储投资继续得到加强,城乡基础建设投资加大,设施明显改善。全年硬化乡村道路119公里,潼洛公路项目进入扫尾阶段。 五、交通运输邮电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全县交通系统完成货物运输量138万吨,货物周转量11402万吨公里;旅客运输量123万人,旅客周转量9414万人公里。 邮电通讯业继续快速发展。年未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7070户,比上年增加784户。其中:农村电话用户15833户。移动电话用户达57567户。全年完成电信业务量5139万元,邮政业务总量965万元。其中:函件15.4万件,报刊发行153万份,邮政储蓄年末存款余额46147万元,较上年增长18.9%。 六、国内商业和外经 商品消费市场回暖。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652万元,较上年增长13.6%。其中:县的零售额23415万元,增长13.3%;县以下零售额5237万元,增长14.8%。按行业分:批发零售业25917万元,住宿和餐饮业1463万元,其他行业1272万元。 外经贸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全县当年签定合同外资金额3000万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00万美元。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690万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增值税150万元,营业税578万元,企业所得税158万元,个人所得税161万元,资源税48万元,国有资产经营收益1800万元,行政性收费收入366万元。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3232万元。其中:农业支出441万元,林业支出189万元,水利和气象支出226万元,文体广播事业费578万元,教育支出3324万元,医疗卫生支出805万元,基本建设支出770万元,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341万元,行政管理费2056万元,其他部门的事业费2432万元。 金融业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7164万元,比上年下降0.48%。各项贷款余额82622万元,比上年增长50.3%。其中:工业贷款3055万元,农业贷款22410万元,分别较上年增长95.3%和下降3.5%。全年累计现金收入1091768万元,累计支出1192489万元,全年累计净投放现金100721万元。 保险事业持续发展。全年各类财产承保金额22773万元,人寿保险承保金额1357万元。全年财产保险理赔金额154万元,人寿保险理赔金额162万元。 八、科学教育文化卫生 科技成果项目增多。2006年“潼关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潼关星火远程农业科技培训”、“中药材黄芩种植基地建设”三个项目列入省级科技计划;“NADS氨一肥法联产硫酸”、“绿色食品芦笋的高效种植”两个项目列入市级科技计划。中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的“小型高效球磨机”经省专利局认定获取专利技术,芥草园研究所与省中医研究院研制的“芥草园贴”经专家研究评审后,获渭南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连皮酱笋生产工艺技术”和“百年酱菜生产工艺技术”申报国家专利。 教育事业发展较快。2006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中小学校96所,在校学生人数30226人。其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14955人。小学生在校学生数15271人。年末全县拥有教师人数1952人。其中:普通中学专任教师数754人,小学专任教师数1198人。2006年全县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达805人,较上年增加52人,高中升学率55.4%,初中升学率71%,学龄儿童入学率99.3%。 文化事业成绩突显。编写的《拥抱阳光》、《车间门前》、《连心浪》等作品搬上舞台。民间文化“古战船”演出团参加了中国曲江唐人文化周、法门寺国际文化周、《2006盛典西安》、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演出等大型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下乡进社区活动,共送书100余种1000余册,送电影39场,送戏30场。县文化馆共备藏书1.2万册。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县年末拥有医院、卫生所12所,卫生技术人员数640人。其中:医师155人,助理医师82人,护士184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219人。 九、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保持在低水平线上。年末全县总人口160750人(公安户藉人口)。1%人口抽样调查总人口155700人。出生率为10.39‰,死亡率6.24‰,人口自然增长率4.15‰。 城镇在岗职工工资有所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稳步提高。全县城镇在岗职工年末人数12799人,比上年增加350人,工资总额13056万元,比上年增加669万元,人均年工资10155元,比上年增加357元。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50元,比上年净增98元,增长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