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泰安市岱岳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3-02来源:泰安市岱岳区统计局 点击:
区统计局 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强区富民、振兴岱岳”目标,积极实施“工业立区、服务业兴区”战略,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全区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运行质量较好、结构继续优化、民生进一步改善的良好局面,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初步核算经市统计局审定,今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6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第一产业增加值32.27亿元,增长1.9%;第二产业增加值76.0亿元,增长15.1%,其中工业增加值68.3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增加值54.53亿元,增长18.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3.5%,三次产业的比重从2007年的22.6:44.5:32.9调整为2008年的19.8:46.7:33.5。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600美元,达到18014元。 新引进合同引资额2000万元以上项目82个,实际到位资金46.7亿元,增长20%,在建投资过亿元的项目58个,完成投资69.5亿元。山一重工热处理、阳光玻纤、鼎新冷却器、泰德重工等21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 民营经济迅猛发展。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99.28亿元,增长24.8%,占GDP的60.98%。实现税收6.36亿元,增长24.8%。2008年末,全区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21万户,注册资金3.06亿元;私营企业发展到1919户,注册资金30.21亿元。 全区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开展顺利,普查法人单位4287户,产业活动单位2051户,个体户52317户,全面调查了解了全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与布局;掌握了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的现状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构成;摸清了全区各类企业和单位能源消耗的基本情况;建立健全了覆盖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统计电子地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了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为改善宏观调控,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准确的信息依据。 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发展速度还不够快,与先进县市区相比基数小、增量小、差距明显;发展质量还不够高,缺少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投入产出比大的优质项目,三产增加值和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特别是增支减收因素多,区乡财力紧张的矛盾依然突出;发展环境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发展载体尤其是新城区的建设进度与新形势需要不相适应;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继续,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 二、农业、农村 农业增产增收。2008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8.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其中农业38.97亿元,增长0.8%;林业2.45亿元,增长3.1%;畜牧业14.72亿元,增长3.1%;渔业0.25亿元,增长1.0%;农林牧渔服务业2.29亿元,增长8.4%。肉类总产量增长6.0%,达到4.61万吨;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粮食播种面积107.9万亩,粮食产量53.63万吨,增长8.3%,粮食生产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好年景;畜牧业发展克服了严峻挑战,生产形势总体趋好,猪、牛出栏分别达到20.65万头和5.28万头。 林业、渔业稳步发展。全区有林地面积6.43万公顷,其中,经济林面积2.82万公顷,用材林面积0.66万公顷,防护林面积2.03万公顷。全区森林覆盖率达38.2%。全区水产养殖面积2383.8公顷,水产品总产量3300吨,分别比上年增长6.4%、3.9%。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全区村村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通客车率分别达到98%、62%和98%。农机总动力达到了74.53万千瓦,农业机械总值达到了3.38亿元。农村商贸流通网络进一步完善,新建改造“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122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兑付各项惠农补贴5475万元,发放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312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河砂资源管理、畜禽防疫、农机推广、气象服务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表2 2008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项目计量单位全年数量比去年增长 粮食万吨53.63 8.3 其中: 夏粮万吨22.42 10.2 秋粮万吨31.21 7.0 蔬菜(含菜用瓜)万吨229.61 -8.3 水果总产量万吨23.44 -2.8 生猪年末存栏万头20.65 -3.9 牛年末存栏万头5.28 0.5 其中:奶牛万头3.07 -16.2 肉类总产量万吨4.61 6.0 家禽存栏量万只457.39 7.6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产销衔接良好。2008年,全区工业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和各项不确定因素的不利影响,实现较快发展,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22家,比上年增加16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4.66亿元,同比增长21.43%。全区工业产销率达到99.08%,同比提高0.13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纳税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5.82亿元,同比增长37.7%;实现利税18.04亿元,同比增长40.6%;实现利润11.25亿元,同比增长39.5%;实交税金6.64亿元,同比增长25.82%。 表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增长速度 指标绝对值(亿元)比上年增长(%) 规模工业增加值总计54.6621.43 总计中:国有经济2.1453 集体经济1-1.6 股份合作制0.626.5 股份制经济37.6222 外商及港澳台2.6614 其他经济9.6923.5 总计中:轻工业12.8222.6 重工业40.8922.1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化学农药、石膏板、纱、白酒、棉布的产量分别增长59.7%、13.7%、20.1%、16.2%和11.1%。 表4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增长速度 产品名称计量单位本月止累计比去年同期±﹪ 原煤万吨150.0 发电量亿千瓦时2.6654.7 化学农药万吨0.9959.7 石膏板万平方米31440.0213.7 水泥 万吨1514.1 原盐万吨41.18-0.3 纱万吨1.7320.1 工业锅炉蒸发量吨824.46-4.5 白酒万千升0.7916.2 棉布亿米0.811.1 钢材万吨47.46-4.0 技改扩规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2008年,全区新技扩工业项目215个,完成投资69.68亿元,增长7.6%。其中过亿元项目35个,完成投资27.65亿元。215个新技扩工业项目中,技改扩规项目93个,完成投资30亿元。其中过千万元的项目84个,完成投资29.96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