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德州市武城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3-09来源:德州市武城县统计局 点击:
武城县统计局 2005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认真贯彻省、市、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按照“提高创新力,强化执行力,扩大影响力,增强凝聚力”等“四个力”的工作总要求狠抓措施落实,突出抓好民营经济、招商引资两大“天字号”工程和其他重点工作,国民经济发展呈现出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初步核算,200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2.5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4.9%,人均GDP达到1677l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08亿元,增长12.4%;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4.92亿元,增长28.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8.5亿元,增长26.0%。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17.0:53.2:29.8调整为14.5:55.9:29.6。一产比重下降了2.5个百分点,二产比重提高了2.7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下降了0.2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一是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按照产业集群发展的要求,科学制定了汽车零部件、玻璃钢、地毯、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四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方向;二是大力培植龙头骨干企业.率先发展水兴橡塑股份有限公司、金光集团、神龙毯业公司、山东九发食品有限公司等优势企业,促其成为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三是积极打造产业发展平台。按照“区域集中.投资集中”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一大龙头、三大基地”建设。2005年,我县民营经济户数达到1.64万户,其中私营业户1753户,分别增长6.0%和12.1%;从业人员达到8.10万人,注册资金22.6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0.4%和4.1%;营业收入达到232.17亿元,增长22.1%;上交税金0.86亿元,减少25.2%,占地方财政收入的73.5%。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6.93亿元,增长7.1%,其中农业增长7.4%,林业增长4.4%,牧业减少2.36%,渔业增长42.43%,农林牧渔服务业增长6.2%.全年粮食总产22.47万吨,增长5%:单产429公斤,减11.5%;粮食种植面积52.38万亩,增长18.78%.棉花总产3.06万吨,减6.4%;棉花单产93.7公斤,减少9.3%;棉花种植面积32.62万亩,减8.6%。蔬菜总产22.48万吨,减6.1%;水果总产3037吨,增长13.79%;油料作物总产1465吨,减32.6%。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造林面积200公顷;植树100万株;年末实有林地面积11083公顷,增长46.74%;森林覆盖率为23.2%,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 牧渔业生产稳定提高。全年肉类总产量4.11万吨,增长23.8%;禽蛋产量1.22万吨,减少43.52%;奶类产量0.27万吨,减少62.5%。猪年未有栏17.01万头、出栏34.68万头;羊年末存栏19.61万只、出栏23.63万只;大牲畜年末存栏13.67万头,其中奶牛3879头;家禽年末有栏307.9万只、出栏1358.68万只.年末水产品养殖面积达520公顷,淡水水产品产量2329吨,增长6.3%。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达49.93万千瓦,增长0.8%;农用拖拉机1.35万台,增长0.7%。农村用电量2498万千瓦时,增长15.5%;塑料薄膜使用量1152吨,减少24.3%;全年化肥施用量(实物量)21770吨,增长35.6%。年末实有耕地面 三、工业 生产高速增长。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192家,比年初增加53家,资产合计达到37.74亿元,减少9.63%.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5.65亿元,增长57.1%。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2.22亿元,增长11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5%。全县工业用电量16990万千瓦时,增长26.02%。 工业效益显著提高。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5.72亿元,增长57.0%;实现利税11.54亿元,利润6.98亿元。分别增长51.9%和85.7%.产成品存货2.09亿元,增长385.8%,应收帐款净额4.64亿元,增长490.5%.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33.68%,同比提高26.7个百分点。生产销售衔接良好,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为100.13%.在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中,总资产贡献率30.67%,增长1.02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61.69%,增长21.68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3.73%,下降9.01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9.14%,增1.27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9.44万元/人,增长9.05%。 四、固定资产投资及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5年,全县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达到162个,完成投资46.96亿元,增长41.8%.其中,城镇规模以上投资35.38亿元,增长45.1%;农村投资11.58亿元,增长31.5%。一是私营个体经济类型单位投资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一大亮点。2005年私营、个体投资累计完成12.5亿元,增长46.9%,占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73.1%;二是大项目依然是投资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全县投资规模过5000万元项目75个,完成投资26.40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项目投资额的比重为56.2;三是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到位率高,资金来源以自筹为主.投资项目到位资金43.33亿元,资金到位率达到92.3%,比上年提高9.1个百分点。 建筑业生产效益稳定提高。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51亿元。全县有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达16家,完成施工产值2.52亿元;实现利润2930万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9.6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3.19万平方米,建筑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5.43元/人。 五、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业健康发展。全县年末实有公路通车里程1639公里,比上年增长67.76,公路密度为216.7公里/百平方公里,9个乡镇(街)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通公路的行政村393个.公路运输企业完成客运量105万人,增长10.5%,客运周转量3890万人公里。增长3.4%;完成货运量12l万吨,增长21.4%;货运周转量7440万吨公里,增长11.5%。 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全年邮政业务总量2014万元,增长4.3%;固定电话业务总量3304万元;增长1.2%;移动电话业务总量3.0亿元;全县市话交换机容量7.17万门;农话交換机容量5.07万门;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21部/百人。年末全县移动电话用户10.1万户,增长32.0%;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2890户,增长5.8%。 六、国内贸易 城乡消费品市场繁荣。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92亿元,增长18.5%。其中县的零售额10.71亿元,增长19.2%;县以下零售额9.24亿元,增长17.8%。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单位实现零售额43442万元,增长16.3%;个体经济零售额62359万元,增长22.6%;私营经济零售额52979万元,增长23.5%;其他经济零售额10405万元,增长18.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41680万元,增长19.6%;餐饮业零售额23203万元,增长18.9%;其他行业零售额35003万元,增长16.3%。全县各类市场发展到18处,比上年增长38.5%;全县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65亿元,增长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