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资阳市简阳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3-16来源:资阳市简阳市统计局 点击:
2007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七中全会、十七大、省九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三先”目标,着力突出“经济融入成都、发展率先资阳、成果惠及百姓、共建和谐简阳”的工作主题,大力实施“两强立市”,扎实推进工业 “三大园区”、农村“三大任务”、城市“三城同建”和旅游“两湖一山”,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济增长率再创历史新高,经济总量突破百亿元大关,经济发展跃上新的台阶。 一、综合 国民经济实现总量、速度双突破。初步核算,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现价)1154499万元,按2005年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9%,增速比上一年快0.2个百分点,经济总量首次突破百亿大关,增速再创新高,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3933万元,增长1.6%;第二产业增加值543957万元,增长26.3%;第三产业增加值306609万元,增长13.0%。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7%、74.6%、22.7%。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2007年,全市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下降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1.0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构成由去年的27.2:45.2:27.6调整为26.3:47.1:26.6。三次产业中,工业经济是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其中,第一产业拉动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拉动经济增长1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拉动经济增长3.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498722万元,增长27.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7%,拉动经济增长11.2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拉动作用增强。2007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629418万元,按可比价增长20.3%,比GDP增速快4.4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54.5%,比上年比重提高1.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7.5%,比上年同期高出0.6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10.7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实现129212万元,增长4.9%,第二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实现343545万元,增长30.9%,第三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实现156661万元,增长11.7%。全市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306240万元,增长32.5%,对民营经济的贡献率达73.8%,拉动全市民营经济增长15.0个百分点。 二、农业 2007年,全市继续认真贯彻中央 “一号文件”精神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确保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良种补贴、最低保护价收购等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粮食实现了恢复性增产,畜牧业生产保持平稳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加。 农业经济总体稳定增长。全市完成农林牧渔现价总产值561328万元,增长6.1%,其中农业产值170540万元,增长3.2%,林业产值7921万元,增长0.2%,牧业产值335298万元,增长7.8%,渔业产值40551万元,增长6.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7018万元,增长4.4%。 粮食恢复性增产。2007年,我市农业生产经受住了严重干旱天气侵袭的考验,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少,产量增加。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219339公顷,比上年减少7893公顷,其中,粮食作物170732公顷,减少5532公顷,油料作物22553公顷,减少467公顷,蔬菜15226公顷,减少174公顷,瓜果596公顷,减少38公顷,。全年粮食产量653146吨,比上年增加21943吨, 其中小麦155620吨,增加2256吨,水稻153002吨,减少9680吨,玉米209885吨,增加14391吨。油料产量45876吨,增加2058吨,其中油菜籽产量40601吨,增加2369吨。棉花产量1200吨,增加40吨。蔬菜产量291759吨,增加8915吨,水果总产量72794吨,增加5703吨。 畜牧、渔业平稳发展。以生猪三级良繁体系建设和“六方合作+保险”机制为代表的现代畜牧业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全年生猪出栏1911996头,比上年增长7.2%;山羊出栏1352777头,增长6.3%;家禽出栏19821826只,增长11.6%;兔出栏3858000只,增长10.4%。全年肉类产量达216805吨,比上年增长8.1%,其中猪肉152960吨,增长7.2%;羊肉产量20292吨,增长6.3%。水产品产量38802吨,增长6.0%。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866公顷,其中天保人工植林400公顷,荒山造林333公顷,封山育林133公顷。天然林保护成果继续巩固,年末实有封山(沙)育林面积1627公顷,实有森林管护面积50545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3.51%。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市当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资金8305万元,投入劳动积累工1226万个。2007年底全市有各类水利工程9190处,蓄引提水能力达62920万立方米,当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6万亩,新增旱涝保收面积0.3万亩,新增保证灌溉面积0.3万亩,当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1平方公里。年末实有有效灌溉面积101.1万亩,保证灌溉面积91.73万亩,旱涝保收面积86.06万亩。全市自来水受益村200个,比上年增加50个,通汽车村730个,增加10个,通电话村797个,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33113吨,增长2.0%;农村用电量15219万千瓦时,增长5。0%。 劳务输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07年,我市劳务开发和农民工工作继续按照“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品牌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积极实施“培训-输出-创业”的劳务开发战略,取得明显成效,全市输出和转移农村劳动力46.58万人,比上年增长5.4%。实现劳务收入22.56亿元,增长15.7%。劳动技能培训15.3万人,增长11.0%,其中品牌培训1.3万人。农民人均劳务收入达1834元,增长15.7%。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7年,我市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积极拓展工业园区,不断壮大企业主体,以“名牌、品牌”战略提升企业竞争力,全市工业经济保持强劲增长态势,实现历史性跨越。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498722万元,增长27.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67807万元,增长36.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70.1%,拉动经济增长11.1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规模扩大,总量增加。2007年末,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由上年底的102户增加到132户,工业产值首次突破百亿,达到1302929万元。产值上亿元的企业达到38户,比上年多13户,其中,产值上10亿元的企业2户,四川海大橡胶集团有限公司继空分集团后首次突破十亿大关,空分、海大分别实现产值131198万元、100636万元。 支柱产业、重点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全市机械、农副食品、医药制造、纺织服装、橡胶化工五大支柱产业完成产值1061334万元,同比增长35.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1.5%,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7.6%,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9.8个百分点。全市26户重点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15993万元,同比增长21.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55.0%,对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35.6%,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3.7个百分点。从效益来看,五大支柱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93607万元,同比增长39.1%,实现利润总额32021万元,占规模企业利润总额的83.8%。重点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44333万元,增长22.6%,实现利润总额23984万元,增长8.8%,占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的6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