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绵阳市涪城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3-16来源:绵阳市涪城区统计局 点击:
2004年,涪城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加大对农业投入和扶持力度,实施“科教兴区、工业强区、三产富区”的战略,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注重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愈加平稳、协调、全面、健康,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保持快速增长。据初步核算,全年辖区生产总值167.8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63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0.37亿元,增长9.4%;第三产业增加值79.86亿元,增长12.7%;三次产业结构为4.5:47.9:47.6。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6%、49.2%和49.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26336元。 民营经济迅猛发展,民营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全区在市区两级注册登记的私营个体、外商及港澳台企业31315户,增长14.5%,其中私营企业5367户,比上年净增1406户,增长35.5%,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24.9万人;工商注册资金129.22亿元,增长22.3%;外商及港澳台企业150家,注册资金3.68万美元;个体私营、外商及港澳台上缴税金4.17亿元,增长44.1%,占辖区税收总额的17.7%。 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5.3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9.2%,占辖区GDP的33.0%,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19.19亿元,比上年增长22.1%。 价格总水平涨幅增高。据调查,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为104.5%,比上年涨4.5%,分项目看,食品上涨10.9%,衣着上涨0.6%,交通和通讯上涨0.2%,居住上涨2.1%。 二、农业 涪城区人民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三农”问题放在重要地位来抓,将保护耕地、稳定粮食、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民增收紧密结合,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迅速提高,农业投入大幅增加,农村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全年实现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12.0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5.1%,农业增加值实现7.6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8%。 由于粮食价格的上涨,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农作物播种面积有所增加。 粮食作物增产增收,经济作物产量增长。 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97千公顷;全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0.3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6.61千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9.584万千瓦。全年化肥施用量(折吨)1.67万吨,增长2.5%;农村用电量10475万千瓦小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经济效益受长虹生产下滑影响有所下降。 全年辖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1.2亿元,比上年下降7.7%。全部工业增加值66.01亿元,增长10.5%,对全区GDP的贡献率为47.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7.95亿元,增长11.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35.45亿元,下降41.4%;完成新产品产值114.25亿元,下降29.8%,产销率达99.68%。 全年产品销售总额219.7亿元,下降0.5%,受长虹影响,全年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盈亏相抵后亏损36.48亿元,利税亏损总额为26.92亿元。 建筑业发展较快。全年建筑业增加值14.36亿元,比上年增长2.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结构逐步得到优化,“调控效应”呈现,房地产投资过热的势头得到抑制。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实现53.72亿元,比上年增长2.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9.0亿元,比上年下降1.4%;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3.18亿元,增长12.6%;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7.09亿元,下降2.3%。 商品房竣工面积123.6万平方米;销售面积113.0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17.78亿元。 五、国内贸易 随着城市市场消费环境的改善,居民消费欲望进一步增强,刺激了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城乡居民购买力不断提高。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3.64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1.57亿元,增长15.9%,餐饮业零售额11.05亿元,增长12.1%。 商品交易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上亿元的批发市场4家,上档次的超级市场3家。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对外贸易经济取得新的突破,新签项目合同数12个。全年出口总额48708万美元,下降34.2%;当年合同外资金额4842万美元,下降18.7%;实际使用外资2328万美元,增长131.9%。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共引进外资项目4个,引进外资151万美元。 旅游业在创建了优秀旅游城市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全区旅游业蓬勃发展。全年接待旅游人数达160.05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人数3.66万人次;国内旅游总收入达19.7亿元,旅游外汇收入0.68亿元,旅游出游人均花费1224.2元;年末拥有星级宾馆13户。 七、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生产及建设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公路通车里程50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2公里,境内铁路通车里程25公里;货物周转量40547万吨公里,下降22.8%;客运周转量236837万人公里,增长45.9%;民用航空客运量16.11万人次,增长80.9%;机场客、货吞吐量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5.2%和123.0%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8.26亿元,增长21.3%,其中电信业务总量7.96亿元,增长22.8%;邮电主营业务总收入6.15亿元,增长2.5%,其中电信主营业务收入5.97亿元,增长10.8%。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34.99万户,比上年增长7.4%;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63.45万户,比上年净增9.26万户,增长17.1%;互联网拨号上网用户数8.88万户,比上年增加7.21万户,增长4.3倍。 八、金融和保险 金融机构存贷款保持合理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03.3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0.32亿元,增长11.1%,其中,居民储蓄余额117.34亿元,增长11.0%;各项贷款余额193.2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4.05亿元,增长7.8%。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6.11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1.91亿元,下降5.4%,人身险收入4.2亿元,增长17.3%;各项赔款与给付支出1.59亿元,增长15.2%,其中,人身险赔付支出0.63亿元,增长1.6%;财产险业务赔付支出0.96亿元,增长26.3%。 九、科学技术与教育 全区大力实施科技发展战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今年4月绵阳科技城科博会的召开为推动我区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科技兴区”战略进一步深化,科技进步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企业118个,获各种科技成果奖32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8项;落实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05项,争取国家科技经费4820万元。 |